【院长专访】那些在朋友圈热议的失眠,居然是这样的
最近常刷朋友圈的朋友,相信十有八九能看到两篇热帖——《奶茶,正在毁掉中国年轻人的健康》、《通勤,正在“杀死”1000万北京青年》。
前者常见奶茶普遍含有大量咖啡因、“一杯奶茶=3罐红牛”、“无糖”=瞎掰。
后者有人“凌晨三点不回家”、有人“清晨五点已上路”、“通勤时间超过30分钟的人比其他人死得早”。
看完这些文章,焦虑和恐惧接踵而来,让人不禁感叹,我们怎么这么惨?从小就是“垮掉的一代”,好不容易闯过了独木桥,熬过了“史上最难就业季”,刚准备用保温杯泡点枸杞养生,就成了“油腻的中年人”,马上又“命不久矣”……
纵观已经逝去的2017和仍在继续的8102,朋友圈总被贩卖青年人焦虑的文章充斥。在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下,贩卖青年人社会生存焦虑和社会认同焦虑已经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那么,现在的青年人是否真的有这么焦虑?笔者为此专程采访了泛康诊所院长韩冬达先生。
据悉,泛康诊所是杭州一家专业心理、睡眠医疗研究机构,其门诊诊疗数据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揭开当下青年人的焦虑程度。
笔 者韩院长,据我所知泛康诊所主要提供心理与睡眠方面的医疗服务,但两者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泛康为什么会把这两者整合在一起?
韩冬达现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很大,不管对心理还是身体,都是考验。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下,人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心理憋着事的时候,我们是很难睡着的;当我们睡不着的时候,又很容易变得焦虑、暴躁。所以心理和睡眠看似没什么联系,但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甚至是逃离不开又恶性循环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亿到3亿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抑郁、焦虑和失眠位居前三位。
笔 者提到焦虑,最近网络上有很多贩卖焦虑的文章。作为一名专业人士,您觉得现在中青年人的焦虑问题严重吗?
韩冬达你所谓的中青年人,我觉得可以简单的概括为25-40岁的职场人士。一份针对30座城市50家全国500强企业的中青年员工的调查报告称,78.9%的员工有过“烦躁”情绪,59.4%的人感受过“焦虑”,38.6%的人觉得“抑郁”,仅有5.8%的员工称自己没有压力。
最近几年,由于互联网的爆炸发展,“一夜暴富”成为可能,“财务自由”或者“有车有房”成了人到中年的成功标准,但实际上很大部分的人进行的没有那么顺利。车贷、房贷、失业、创业、健康都可能充满了危机,所有的危机感都汇成了职场中人的转型焦虑、晋升焦虑、收入焦虑、失业焦虑。
笔 者您的意思是目前的职场普遍存在焦虑吗?
韩冬达是的,应该说很大一部分都面临焦虑问题。一旦焦虑成真,目标或期望与所得存在较大落差时,动力和活力就会丧失,人会陷入“什么都没意思”的情绪中,抑郁就会随之出现,失眠也接踵而来。三者往往相伴相随。
笔 者那是不是只要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看医生?
韩冬达你可能有些误会。严格来说,偶尔的焦虑、抑郁、失眠在生活中是正常现象,每个人都可能碰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且没有办法自我解脱的时候,才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前者是心理上的情绪和状态,后者是精神上的疾病。
笔 者疾病是指现在常说的焦虑症吗?
韩冬达是的。其实现在很多的人只是陷在焦虑、抑郁这样的心理情绪里面,并不一定已经发展成疾病。当发现自己陷于这些情绪时,需要及时进行疏解,以免发展成疾病。不管是焦虑症、抑郁症还是失眠症,都是一种十分痛苦而且是持续性的折磨。
笔 者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家里的原因,我比较焦虑,试着在网上搜了下应该怎么办,结果出来很多似是而非的鸡汤。在这方面,韩院长能不能提点专业上的建议?
韩冬达我们要明确一点,就像我之前说的,偶尔的焦虑、抑郁都是正常的心理情绪,就像感冒、发烧一样常见,本身不会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相反,焦虑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帮助提升工作效率。,当你觉得需要去网上查找资料的时候,说明焦虑已经影响到你正常的工作或生活,那就需要进行干预了。这时候可以适当寻求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笔 者这样就能解决吗?或者我可以理解为,泛康就是这样的咨询机构吗?
韩冬达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心理咨询机构主要以服务性质为主,泛康以医疗性质为主,我们需要经过卫生部门的严格审核。一般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可以通过自我疏解或者心理咨询等方式解决,情节较为严重的或者已经发展成相应疾病的,就需要正规医疗机构的介入治疗。
笔 者结合泛康的实际门诊情况,您觉得现在中青年焦虑问题有没有网络上宣传的那么严重?
韩冬达近一个月的门诊数据显示,在接待的近100名新客户中,青少年行为发育问题(自闭、多动、厌学等)占15%,焦虑、抑郁问题占比超过70%,其中绝大多数都伴发睡眠问题。有没有网上传的那么严重我不好说,但就诊人群中,的确是焦虑、抑郁问题占大多数。
笔 者发展成焦虑症或者抑郁症的占多少?
韩冬达占焦虑、抑郁问题总数的近20%。也就是说10个被焦虑、抑郁情绪困扰的人中,有近2个会演变成病症。
笔 者您也说了,这只是生活中常见的情绪而已,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患病率呢?
韩冬达是的,它们就像我们心灵的发烧或者感冒,很常见。身体的发烧或感冒大多数人一般都知道自己怎么处理,处理不好的,会自觉去医院接受治疗。但心灵的发烧和感冒就不太一样。国内的心理咨询和诊疗起步都较晚,民众普遍的接受度也不高,相关认知也有所欠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病,即使意识到了也不知道应该找谁帮助。而更多人认为,“熬一熬”就好了。然后慢慢的就熬出了病。
笔 者面对这样的状况,泛康有想过怎么帮助更多人去认知吗?
韩冬达说实话,这也是我愿意接受采访的原因,希望借助媒体和网络喉舌的力量去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焦虑、了解抑郁,让他们能够明白该怎么做。除此之外,我们也积极与区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召开心理、睡眠的公益项目和事业,去推广认知。像网易、海康这些大型企业;自闭症等特殊教育机构;社区类大型生活区都留下了泛康公益小队忙碌的身影。
笔 者泛康目前只有杭州滨江区这一家是吗?以这么一家的规模来做这个事情,会不会有些力不从心?
韩冬达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和可预见的“中年危机”,也就是生存的压力造就了青年人焦虑的源头,养老和育小也会进一步的加重焦虑。可以预见,这种焦虑将会长久持续,心理问题也会随之越发突显,所以泛康一直在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推进心理和精神健康事业。,我们也计划在2018年底,在杭嘉湖地区新开三家诊所,切实的走到需要帮助的人群中去,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专业的心理、睡眠医疗服务。
笔 者在您看来,这种普遍焦虑的状态会一直持续吗?
韩冬达是的!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