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管圆线虫病是怎么引起的
一、病因篇
在广州管圆线虫的生态链中,哺乳动物,尤其是老鼠,如黑家鼠、棕家鼠等,是其最终的宿主。这些成虫,体长介于(20~40)mm,直径在(0.3~0.6)mm之间,表面布满细螺旋纹,它们寄生在老鼠的肺动脉中,雌雄交配后产生的虫卵会进入鼠肺的毛细血管。
当第一期幼虫孵化后,它们会穿透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然后沿着呼吸道上行至咽部,最终被吞入消化道,随着粪便排出体外。而那些陆生螺和淡水螺,如褐云玛瑙螺、福寿螺等,成为了它们中间宿主。一旦这些螺吞下了第一期幼虫,幼虫便可在其体内发育至第二、三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期幼虫对人体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人们往往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被这些幼虫侵入身体。一旦生食了含有第三期幼虫的淡水螺肉,或者生食淡水鱼、虾、蟹等,甚至婴儿在含有鼻涕虫的地点爬行时,这些幼虫就会侵入小肠组织,随血液循环系统散布至全身。它们可以到达人体的肺、脑、肝、脾、肾、心等各个器官组织,由此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并非广州管圆线虫的正常宿主,而仅仅是其继续宿主。这些幼虫虽然可以在人体内发育至第五期甚至早期成虫阶段,但它们无法在此发成熟性成熟的成虫。当这些幼虫在体内移动时,它们常常攻击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引发一系列疾病,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等。
在中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还存在另一种管圆线虫病哥斯达管圆线虫病。其主要引发肠腹病变,包括肠炎、肠脓肿等。这种疾病的病原体为哥斯达管圆线虫,其幼虫可在患者的肠组织活检标本中被发现,而在粪便中却难以寻觅。其特异性则可在患者的血清中的IgG、IgM抗体中被检测到。
二、发病机制篇
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一旦进入人体,便常常攻击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脑干、小脑、脊髓等部位的病变。主要的病理变化包括充血、水肿、出血以及脑组织损伤和肉芽肿炎症反应。在尸检案例中,我们可以在脑组织、脑膜、脊髓和肺小动脉中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的踪影。局部动脉血管被堵塞,形成了肉芽肿,其中大量充斥着嗜酸性粒细胞。由于血流供应障碍,受影响的脑神经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和软化,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疾病如脑膜嗜酸性脑膜炎、肺组织脓肿或肉芽肿。
我们在尸检的肺部也发现了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大部分是第四期幼虫,偶尔也能发现活跃的幼虫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