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图书馆
韶关学院图书馆(档案馆)是文献资源服务、学术研究支持与文化传承的交汇之地,其发展历程与特色服务令人瞩目。
一、历史沿革与独特建筑
回溯至1958年,韶关师专图书馆应运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2000年正式更名为韶关学院图书馆,并在此之后与韶关大学、韶关教育学院等图书馆合并,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与变迁。在2004年,该图书馆搬迁至荣获“鲁班奖”的现代化南区新馆,智能化建筑特色凸显,总面积达33108.9平方米。因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优质的服务,该图书馆在2013年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图书馆建筑”之一。而在2023年5月,图书馆与档案馆合并,更加彰显了其作为学术与文化中心的地位。
二、丰富资源与服务
韶关学院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涵盖了文、理、工、农、医等多学科领域。截至2024年底,纸质书刊超过295万册,现刊731种。电子资源包括多个中文数据库及外文学术平台,为师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和研究资源。在服务方面,图书馆设立了流通部、信息咨询部等8个部门,提供嵌入式教学服务,如学科馆员走进课堂,向学生讲解馆藏资源的使用。该图书馆还定期举办读书月、知识产权保护讲座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2025年4月启动的大学生读书活动月中,还设置了“绿色还书通道”等便民措施,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三、开放时间与精心安排
韶关学院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十分人性化。公共自修区及多数书库按照工作日和双休日分时段开放,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学习空间。在五一假期期间,公共自修区正常开放,为师生提供持续的服务。从5月3日起,除医学书库外,其他区域也按照双休日的时间开放,为师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
四、专业团队与重要定位
韶关学院图书馆(档案馆)拥有一支专业团队,现有员工62人,其中副高职称11人,研究生学历10人。这个团队致力于支撑教学科研并推动文化创新,是校内重要的学术与文化枢纽。他们不仅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优质的服务,还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韶关学院图书馆(档案馆)是一个集文献资源、学术研究、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其历史沿革、丰富资源、开放时间和专业团队都体现了其作为学术与文化中心的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