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治疗
重塑血糖平衡:中医解读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深层关联
在众多与糖尿病抗争的糖友们,或许都有这样的体验:降糖药物不断累加,胰岛素剂量逐渐增加,但血糖依旧高居不下。这种现象,医学界称之为“胰岛素抵抗”。它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潜在危机,会加速血糖对器官的损害,让并发症更早到来。
那么,在中医的视野里,这种现象又如何解读呢?贾春宝博士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中医将糖尿病划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痰湿淤阻型和脾肾气虚型。对于这两种类型,治疗时需进行辨证施治。
对于痰湿淤阻型,相当于西医的高脂血症。中医认为,此类型的出现是因为饮食过于肥甘厚味,导致生湿生痰,痰湿凝聚,进而阻塞脏腑,影响水谷精微的气化和转运。由于血糖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水谷精微,因此痰湿凝阻会导致血糖持续不降。即便检查胰岛素分泌正常或偏高,使用大量胰岛素注射,配合口服降糖药物,甚至包括文迪雅等解决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血糖仍然难以控制。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临床上采用利湿化痰、解郁清热的方法,可迅速降低血糖,排除痰湿,解决胰岛素抵抗问题。在实际治疗中,除了使用具有这些功能的中药外,还配合了大量可食用、具有药物作用的真菌类中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显著减少胰岛素用量,甚至完全停用其他降糖药物,使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另一种类型是脾肾气虚型。脾主气、运化水谷之精微,肾主阳、统领一身之阳气。当脾肾气虚、阳气运化无力时,就会导致水谷精微难以四布,代谢之痰湿无力气化,从而引发气血不运、痰湿停阻,血糖居高不下。此类患者多见大量胰岛素注射后,血糖值仍然较高且难以下降,患者形体相对偏瘦,血脂升高不显著。
对于这一类型的患者,临床上采用温肾阳、健脾气、布津液、化痰湿的方法,使气化得运、痰湿得除。同样,配合可食用且具有药物作用的真菌类中药,可使血糖平稳下降,胰岛素用量逐渐降低,甚至完全可以停用胰岛素。
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展,为糖友们带来更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