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血糖值怎样是正常 看如何诊断
餐后血糖,是身体对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吸收后的反应。当我们进餐后的十分钟,血糖水平便开始上升。对于健康的人来说,进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血糖会达到高峰,但这个数值应低于140mg/dl。随后,血糖水平会在两小时至三小时内回到餐前的水平。虽然血糖已经恢复正常,但身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过程会持续至餐后五至六小时。对于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来说,他们的身体在餐后处理血糖的方式与常人不同。
在餐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峰值会出现延迟,胰升糖素水平无法降低,肝脏继续产生葡萄糖,同时身体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也出现异常,导致餐后血糖持续升高,甚至在两小时后仍然明显增高或达到高峰。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餐后血糖尤为重要。
为了早期诊断糖尿病,我们需要关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两小时后的血糖水平,也就是餐后血糖。这一指标比空腹血糖在糖尿病发病前约十年就已经处于临界状态,因此对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餐后高血糖的升高对身体的终末器官损害主要表现在:由于餐后急性高峰引起的糖化产物增多,会引起急性毒性反应。持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升高以及糖基化产物的沉积于终末器官,会导致大血管、微血管和神经并发症的出现。近年来的研究也证实,餐后高血糖的急性高峰或高位平台比持续中等水平的糖化产物具有更大的毒性作用。血糖浓度越高,与组织器官内的葡萄糖浓度差越大,对组织的损害也就越严重。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都证实,餐后血糖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多项研究都证实餐后血糖是心血管并发症发病和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而空腹血糖与心血管并发症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餐后血糖与空腹血糖同样重要。监测餐后血糖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患者血糖控制的真实水平,是调整用药的重要依据。
为了控制餐后高血糖,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饮食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少食多餐;进餐时细嚼慢咽以延长进餐时间;多选择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必要时可以选择延缓消化吸收的降糖药物或快速、短效的促胰岛素分泌剂。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应得到全天候的控制,才算真正满意的血糖控制。理想及较好的血糖控制水平标准也已明确给出,供患者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