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绞痛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治疗与预后: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一、治疗
对于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治疗方法因症状的轻重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异。
1. 内科保守治疗:
针对轻度患者,首先选择内科保守治疗。使用如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硝苯地平、双嘧达莫等药物,旨在改善肠道血液循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低分子右旋糖苷和碱可通过导管或外周静脉滴注,治疗效果更佳。
2. 手术治疗:
当内科保守治疗无效,且血管造影证实腹腔动脉和肠系膜动脉骨干存在严重狭窄时,手术治疗被考虑。手术可以帮助改善营养不良、纠正心血管功能和低氧血症。手术方法包括动脉内膜剥离、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以及血管再植。手术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变部位的解剖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小动脉分支硬化狭窄或小血管炎的患者不适宜进行手术。
3. 非手术治疗新途径:
随着介入性放射学的发展,慢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有了新突破。其中,气囊血管成形术是针对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导管气囊扩张。更进一步的,在狭窄的主要动脉处放置钛合金支架,也能达到治疗目的,使血流恢复顺畅,改善缺血症状。这一方法尤其适用于体弱、难以承受手术的患者,有时可替代旁路移植或动脉内膜剥离。
二、预后
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预后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轻度患者通过内科保守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预后相对较好。对于重症患者,内科保守治疗往往无效,需要进行介入放射或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改善,预后更佳。
但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和肠梗阻,这种情况危及生命,且由于血管性肠梗阻引起的肠坏死往往没有独特临床表现,死亡率高企,达到60%~80%。小动脉硬化狭窄或小动脉炎的患者预后较差。
对于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早期发现、正确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也是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