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腑与心理应激
当人们面临紧急情况或压力时,内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紧张和不安,这些情绪引发的生理反应被医学界称为“心理应激”。适度的压力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过度的压力则可能使人体陷入病理状态。据统计,社会流行病中的大部分病例,其病因与心理压力息息相关,甚至可能诱发抑郁症。
尽管中医古籍中并没有“心理应激”这一术语,但中医的藏象和七情理论很早就意识到不良环境或精神刺激与疾病之间的紧密联系。临床观察发现,除了气机紊乱的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失眠、健忘、性欲减退、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涉及五脏,特别是心、肝、肾的功能失调。
在中医看来,心主导着人的精神、思维和意识活动,即“心主神志”。在应激反应过程中,心脏不仅接受外部应激源的刺激和认知评价,还接收来自血管、皮肤等内部信息的反馈,并进行认知评价,最后整合信息,形成决策,传递到大脑中心。
肝脏可以说是人类应激反应的调节中心。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肝脏主要具有排泄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气机的调节上,气机又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任何形式的应激都会首先影响气的正常运行。肝脏还参与饮食消化,在应激状态下,身体伴随着能量和物质的消耗,肝脏的排泄功能对于满足身体适应性反应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压力可能导致能量代谢、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的降低,这被认为是肾脏压力的主要来源。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体的适应性降低,中医认为这与肾气衰减有关。肾藏精是脏腑阴阳的基础和生命之源,肾脏精气不足会直接影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导致气血运行异常和阴阳平衡失调,降低身体对压力源的防御能力。
整个应激过程中,心、肝、肾的作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心脏首先受到影响,其次是肝脏,长时间下来会损害肾脏,出现全身症状,并可能诱发各种应激性疾病,如应激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对于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下的人们来说,了解中医对于心理压力的解读以及心、肝、肾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