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积水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脑挫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其引发的脑积水
脑挫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较为常见。血性脑脊液的产生会对脑膜产生强烈的刺激,引发无菌性炎症反应。这一炎症反应使得蛛网膜绒毛被大量血性脑脊液粘附,甚至发生堵塞,从而导致脑脊液循环及吸收出现障碍。这一过程与化脓性脑膜炎引发的蛛网膜下腔梗阻导致的脑积水类似。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虽能流出脑室,但在蛛网膜下腔受阻,影响脑基底池、环池和侧裂池通过脑凸面的循环,进而妨碍脑脊液被蛛网膜网膜颗粒吸收。患者常表现出颅内压升高的症状,脑室系统也因此扩大。若不及时进行合理治疗,病情将逐渐恶化。
有时,脑脊液循环梗阻可能发生在脑室系统内,导致单侧或双侧脑室积水。这种状况主要由脑室穿通损伤或髓内血肿破裂引起,可能会在室内孔、导水管或四脑室出口处形成阻塞。除此之外,脑脊液循环还可能伴随小脑幕切痕疝和脑干移位等现象,甚至导致脑干水池闭塞、脑室内水管压迫或引发大骨瓣减压等问题。
从发病机制来看,创伤性脑积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脑积水通常在创伤后的两周内发生。其可能机制包括:蜘蛛网膜绒毛被红细胞阻塞、脑水肿、颅内血肿、脑疝等现象压迫脑池和脑表面的蛛网膜下腔,从而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脑室出血、穿通损伤和积血也可能堵塞室孔、导水管等,阻止脑脊液回流到蛛网膜下腔。
对于慢性脑积水,它指的是在损伤后3周至1年内发生的脑积水。主要是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刺激脑膜,引发无菌炎症反应,形成粘连,进一步阻塞蛛网膜下腔和蛛网膜绒毛,对脑脊液的吸收和回流造成影响。病理切片会显示蛛网膜增厚、纤维变性、室管膜损伤和脑室周围脱髓鞘变化。
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脑积水,其最终都会导致颅内压的异常。在慢性积水的早期阶段,患者的颅内压会高于正常;而当脑室扩大到一定程度后,颅内压会逐渐降低到正常范围,临床上称为正常颅内压脑积水。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脑脊液的静水压会超过脑室壁所能承受的压力,导致脑室继续扩大、脑萎缩加重,最终引发进行性痴呆。这一过程充分展示了脑挫伤的严重后果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