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氏立克次体斑疹热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潜伏期的波动在2至14天之间,平均潜伏期为7天。立克次体的感染程度越重,其潜伏期相应就越短,病情也会更加严重。在潜伏期的末期之后,部分感染者会经历一个短暂的前期阶段,大约持续1至3天。感染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疲劳、四肢乏力以及畏寒等症状。
典型病例的患者会突然发病,体温急剧上升至39至40摄氏度。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超过41摄氏度的超高烧。伴随寒战、剧烈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畏光和眼球后疼痛等症状。肝脾肿大也是常见的体征之一。如果没有接受病原体治疗,发热会持续不退,热程可能长达2至3周,然后大多数患者的发热会逐渐减退。
与其他的斑点病不同,立氏立克次体斑疹热的独特之处在于蜱叮咬处并不会形成溃疡或焦痂。如果叮咬处发生细菌感染,可能会演变为化脓性炎症或脓疱。
在发烧后的3至4天内,皮疹会在80%至90%的患者中出现。皮疹首先从手腕和脚踝出现,然后逐渐扩散到手臂、脚、胸部、腹部和面部。皮疹的初始形态为粉红色,直径为2至5毫米。皮疹出现2至3天后,会逐渐融合,变成红色或紫色。在恢复期,皮疹逐渐消退,但在手掌、脚底、脚踝、腋窝等褶皱处会留下瘀点,这是立氏立克次体皮疹热的特征性分布。当皮疹消退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色素沉着和糠皮脱皮。
对于未接受有效治疗的患者,立克次体感染会加剧对血管内皮的损害,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和局部缺血坏疽,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在鼻尖、耳垂、阴囊和指尖的皮肤上。如果形成大动脉血栓形成,可能会导致肢体坏死和偏瘫。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因心肌炎和肺水肿而死亡。
在流行病学方面,如果患者在两周内到达过蜱媒存在的小城镇或农村地区,并且有接触携带硬蜱的动物史或被硬蜱叮咬的病史,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患者出现急性发热、严重头痛、畏光、眼后疼痛以及手腕和脚踝处的粉红色皮疹等症状时,应该高度怀疑此病的可能性。斐特反应和免疫学的阳性结果也有助于临床诊断。特异性免疫荧光抗体阳性皮肤、皮疹活检以及病原体在动物身上的诊断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