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是怎么引起的
自古以来,中医学对口渴病症有着深刻的认识。从春秋战国时期起,人们就意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导致口渴的重要内在因素。在《五变》中,有论述指出“五脏软弱,善病消毒”,其中阴虚体质的人最容易罹患此症。
饮食失节,长期食用肥甘厚味、醇酒辛辣之物,会损害脾胃,导致脾胃运输失职、热量积累、干燥伤津、耗谷液而出现口渴。《素问奇病论》中指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内热,甘者中满,故其气溢而为消渴。”
情绪障碍的长期过度精神刺激,如抑郁、愤怒等,会伤肝、肝气郁结、劳心劳力、思虑过度等,导致长期郁结、火热内烧、烧肺胃阴津。《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中指出:“心境忧郁,内火自燃,消症大病此其因也。”
房事过度劳欲、肾精亏损也会导致虚火内生,火因水耗而竭,水因火势而干,最终导致肾虚、肺燥、胃热而口渴。《外台秘书消渴消中》中指出:“房劳过度导致肾气虚耗,下焦生热……肾病则津液无气管摄入……”
解渴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过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这两者互为因果,阴越虚则燥热越盛,燥热越盛则阴越虚。解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但三脏之间可相互影响。
肺部主气、敷布津液,若因燥热而伤肺,则会导致津液无法敷布而随尿液排出。正如《医学纲目消露门》中所说:“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入……”
胃如同水谷之海,主要负责腐熟水谷。若胃火过旺、脾阴不足,则会导致口渴多饮、多食易饿;若脾气不足,无法转输水谷精微,则会使水谷精微直趋膀胱而尿甜。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寓元阴元阳。肾阴虚则虚火内生,上烧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烧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滋养则开闭固摄失权。虽然病虽在肺、胃、肾各有所主,但往往相互影响。如肺燥津伤可导致脾胃不得滋养、肾精不得滋养;脾胃燥热过多则可灼伤肺津、消耗肾阴;肾阴不足亦可灼伤肺胃。最后可能形成肺燥胃热肾虚的“三多”症状。
若口渴病持续时间较长,容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阳两虚。由于阴阳相互依存,病程较长会导致阴阳不足。其中肾阳不足和脾阳不足更为常见。二是血瘀。口渴病症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加上阴虚内热损害体液,也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良,血瘀是解渴的重要病机之一,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相关。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