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生活百科 2025-03-30 11:25生活常识www.tangniaobingw.cn

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已引发全球关注。长久以来,关于该疾病的血管、神经、肌纤维再生紊乱和细胞膜缺陷的理论纷纷涌现,然而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细胞膜缺陷在其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令人震惊的是,有三分之一的新生男婴受此疾病影响,其成因在于基因突变。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我们对该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显然,这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疾病,涉及多种遗传方式。众多致病基因已经被定位和克隆,部分基因产物已经明晰,然而还有一部分致病基因仍然笼罩在迷雾之中。相关基因的位点突变会导致其表达的肌膜结构蛋白出现缺陷和异常。

我们对不同类型的肌营养不良的分子机制也有了新的认识。Duchenne型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DMD,BMD)的研究最为深入。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已定位于X染色体的短臂2区1带2~3亚带(Xp21.2~21.三)。其基因cDNA已被成功克隆,全长为14kb,其所表达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Dys)是主要的基因产物。当基因出现大片段缺失、重复或点突变等变异形式时,会导致Dys的缺乏或结构功能异常,这是DMD疾病的根本原委。BMD的基因与DMD位于同一区域,互为等位基因。Dys位于肌纤维膜的内层,是一种具有稳定肌纤维膜作用的细胞骨架蛋白。在DMD患者中,由于缺乏Dys肌纤维膜结构完整性受损,富含钙离子的细胞外成分流入肌细胞,最终引发肌纤维变性和坏死。另一种肌营养不良,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则位于xq,其编码蛋白为emerin 28。近年来,研究发现肢带型肌营养不良与附着在肌纤维膜上的抗肌萎缩蛋白的发生糖蛋白复合物(dystrophin-glycoprotein complex,DGC)遗传缺陷有关。DGC在维持肌纤维膜的稳定性和防止膜损伤、坏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面肩肱肌营养不良(FSHD)作为一种成人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肌病,其基因定位在4q35区域。虽然其基因尚未克隆,编码蛋白尚未分离,但已经证明与FSHD4号染色体长臂末端3端的3kb串联重复序列的复制数缺失有关。对于其他亚型的远端肌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分子机制也有了新的认识。

这一连串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疾病的发病机制,也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治疗途径的大门,有望在未来为这些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

上一篇:平顶山刘玉锟:他的故事引人关注吗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