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体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血象检测时,可见白细胞数量略增,淋巴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上升,偶尔还能观察到异型淋巴细胞。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病原学检查与免疫学检查的相关内容。
在病原学检查方面,通过对各种体液厚涂层或淋巴结穿刺等病理组织材料进行检测,可以观察到弓形体的营养体或假囊。这些检测可以在细胞甚至细胞核层面进行,然而检测率会因患者体液或病理组织的特性而异。为了更准确地检测虫体,可以将患者体液或病理组织的均匀浆液接种到小鼠腹腔内进行分离。如第一代未检测出虫体,应将其转移并继续检测,每周至少检测4~5代,若连续多代未发病且未发现虫体,可终止检测。组织培养方法也是分离弓形虫的有效手段。
在免疫学检查方面,若方法恰当且结果判断准确,那么这些检查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弓形体病的血清免疫诊断根据抗原特性主要分为两类。
检测血清中抗虫体表膜的抗体,以整个虫体为抗原检测,例如DT、DAT、IFAT等。弓形体初次感染后,抗体迅速产生,2至3个月达到峰值,可维持6个月,之后滴度缓慢下降,2至3年后继续保持在低滴度稳定期。部分患者抗体可终身检出。当抗体再次升高时,往往意味着弓形体病的复发。
利用虫体裂解后的提取物检测胞浆成分的抗体,如IHA、CFT、ELISA等及其改进方法。目前,IHA和ELISA两种方法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IHA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质量控制不严格时重复性差。感染后1个月可发现抗体,2至4个月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ELISA则能更早地检测出抗体反应,尤其对特异性IgM的检测,被认为是原发性免疫反应的早期特征。由于存在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或高滴度IgG的假阳性等情况,近年来发现IgM的滴度可持续一年或更长,从而降低了其检测特异性。循环抗原的检测是病原体存在的直接证据。弓形体在不同病期诱导的免疫反应中,其成分的质量和数量有所不同。通过识别弓形体特异性成分,可以进行血清抗体谱的早期诊断。虽然PCR技术广泛应用且能有效扩增弓形DNA(仅需1pg,约等于两只虫体的含量),但必须防止污染造成的假阳性。不应仅依赖PCR阳性结果作出诊断,而应全面分析临床症状,避免误导。
在病理组织检查方面,通过对病理组织石蜡薄切片进行HE或PAS染色,可以在染色过程中找到典型或不典型的虫体或片段。组织形态学的特异性变化并不明显,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