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付典型的抽搐状态时,若无其他阳性神经体征显现,诊断工作其实并不复杂。为了深入探查,脑电图与肌电图的定期检查是必要的。为了排除乳突和颅骨潜在的问题,乳突和颅骨X线摄片、头颅CT及MRI检查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面对此类状况,当用电刺激患侧眶上神经时,患侧眼轮匝肌等面神经支配的肌肉会同步收缩。这是典型的症状反应,如果刺激单侧眶上神经,正常的生理反应也仅会导致单侧眶上神经支配的眼轮匝肌收缩。
在医学领域,Jannetta提出的观点备受关注,他认为面神经出桥脑根(REZ)行走的小动脉压迫是面部肌肉痉挛的罪魁祸首。这些血管包括小脑前下动脉和曲张的粗静脉。人到中年,这些与神经交叉压迫的血管开始硬化,血压升高,长期压迫神经会导致脱髓鞘变性。这种变性使得神经轴索之间发生串电现象,兴奋的传递被异常放大。这一现象不仅可以解释面部肌肉痉挛,还可以解释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病因。
这一理论并非铁板钉钉。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发现,尽管很多人的面部神经受到血管压迫,但并没有出现面部肌肉痉挛的症状。在面部肌肉痉挛的患者中,有20%至30%的人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神经受到血管压迫的证据。
近期,针对这一问题,作者和其他30名患者进行了血清和脑脊液微量元素的测量。惊奇地发现,所有患者的血清钙和镁离子含量都显著下降。这似乎暗示,血管压迫性神经脱髓鞘的产生必须在钙和镁离子减少的环境下才能发生。
关于该病症的临床表现,最初可能只是一侧眼睑的不自主跳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痉挛逐渐从上到下扩展到半侧面肌肉,甚至影响颈部和肩部肌肉群。这是一种无法控制的、不自主的痉挛,情绪紧张或过度疲劳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病情。
测试显示,面部肌肉的同步放电频率高达每秒350次。这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眼睑闭合、口角歪斜等症状。抽搐的时间因个体而异,从数秒到数分钟不等。在发病时,患者会感到不安、视力模糊、偶尔伴有面部疼痛、鼻塞和头痛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患者在睡眠中不会发作,但也有约11%的患者在睡眠中仍会出现抽搐现象,严重影响睡眠质量。随着病情的加重,抽搐发作越来越频繁,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长期下来,肌肉力量逐渐减弱,晚期甚至可能发展为半侧面瘫。
面对这一复杂的疾病,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病理机制,同时也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只有通过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才能帮助患者走出困境,重拾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