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何存在智力与性格的极大差异?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仰望星空时,是否常常觉得每一颗星星看起来都相似无比?恐怕绝大多数人难以区分行星与恒星。同样,我们的大脑,在缺乏专业知识的人眼中,似乎都拥有相似的外貌。人们常常仅从重量和体积来想象大脑的模样,因此有人错误地认为,聪明的大脑必然体积庞大。这样的关联并不真实存在。
如果我们稍微具备一些生物常识,可能会知道大脑表面布满了沟回。其实,这些沟回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专业人员看待大脑的方式则截然不同,他们不仅关注其形态,更致力于深入其复杂性和广阔性。他们眼中的大脑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时空结构,一个具有独特拓扑特性的存在。
我们的大脑不仅仅是一团湿乎乎的组织,更是一个包含无限可能性的复杂系统。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成像工具来测量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例如,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我们可以测量灰质的体积、密度、厚度和沟回曲率等参数;还可以检测灰质的血氧依赖信号以及一系列衍生指标。我们还可以重建白质纤维,了解纤维微结构的各种指标。
如果将包含神经元的灰质比作高效的CPU,那么白质就像是支撑其运行的电路板和架构。为什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大脑视为越大越好呢?因为随着大脑的扩大,最外层的灰质总量增长率不及白质的增长率。物种间这种指数增长的方式有其代价,超过某个临界点,可能会在某些方面付出“代价”,甚至可能影响大脑的结构基础,阻碍高级智能的发展。
幸运的是,由于先进的测量技术的出现,个体差异与智能的关系研究得以迅速发展。近年来,关于智力、性格与大脑结构关系的研究如火如荼,研究者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大脑的奥秘,也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