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廖玉蕙:爱做菜 因为有人期待
作家廖玉蕙的烹饪传承:家庭的滋味与期待的团聚
在红烧狮子头的香气中,散文作家廖玉蕙的厨房热闹起来。慢火炖煮,蒜头爆香,这熟悉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她与画家丈夫蔡全茂一同准备午餐,其乐融融。廖玉蕙说,曾经好奇地问母亲:“做菜不觉得麻烦吗?”母亲回答:“做的菜有人回来吃,很幸福。”这句话让她深刻理解了母亲的烹饪之道。
潭子老家的院子,是廖玉蕙退休后回归的地方。她在这里重新整修,种满了各种蔬菜。哥哥们吃到她的菜,感动地说:“跟妈妈煮的好像,就是这个味道。”厨房墙上的白板写着菜名,这是她母亲传授的家常菜,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家的味道和记忆。
廖玉蕙最怀念的是母亲的笋干鹅肉。那是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佳肴,但遗憾的是,母亲去世后,她再也无法找回那种独特的味道。尽管她努力回忆并尝试复制那道菜的做法,但始终无法还原那份美味。
对于廖玉蕙来说,做菜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经验的传承和满满的成就感。她热爱传统市场,注重食物的原味,强调有了好食材才有佳肴。她曾在台北一处市场找到一家鹅肉摊,虽然老板脾气火爆,但他的鹅肉真的好吃又便宜。
当被问及“有不吃的东西吗?”廖玉蕙毫不犹豫地回答“养生”。她并不排斥养生食品,只是吃不惯刻意标榜养生的商品口感。她注重一般饮食,强调食物的原味和口感。对于米饭,她也十分讲究,关注农作物的种植方式,支持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为米食安全把关。
廖玉蕙说:“小孩喜欢吃我的菜,就像我爱吃妈妈的菜。”这句话道出了她对烹饪的热爱和对家庭的眷恋。在厨房里,她和丈夫甜蜜地合作,共同创造出家的味道。下厨的人不仅有满满的成就感,还能感受到家人对食物的期待和幸福。
廖玉蕙的烹饪传承是一种家庭的味道、一种经验的传承、一种对家人的关爱和一种对食物的敬畏。她的烹饪之路,不仅是对母亲的怀念和致敬,更是对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珍视。每一道菜都是她用心烹饪的杰作,每一口都是对家人的深深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