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中暑及工伤如何认定?中疾控发文解析
炎炎夏日,警惕中暑高发季节的到来。为何人体会在这样的季节中暑?又如何预防职业性中暑呢?中国疾控中心在其官方公众号上,针对“职业性中暑及工伤认定”为我们进行了一场深入的。
对于炎热的夏季,中暑似乎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健康威胁。那么,究竟什么是中暑?中暑性疾病是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的作用而导致的一种急性疾病,也被称为急性热致疾病。这包括了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等。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人体的产热与散热之间保持着一个动态的平衡,使得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当身处高温环境中,如果机体产热、获热明显大于散热并且这种情况持续存在,体内的蓄热量就会不断增加。一旦超过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就会出现热平衡紊乱和水盐代谢失调,从而引发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暑性疾病。
高温作业可以根据工作场所的气象条件分为三种类型:高温强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以及夏季露天作业。无论身处哪种类型的高温作业,都需要对中暑的发病保持足够的认知和警觉。因为中暑是机体内产热获热大于散热过程不断累积的结果,所以在出现中暑先兆时,及时脱离高温环境,症状有可能逐渐缓解。对于高温作业的人员来说,及时就医可以有效防止中暑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挽救生命。
职业性中暑是一种国家法定职业病,需要进行工伤认定。当治疗病情稳定后,如果留下影响劳动能力的后遗症,还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治。对于职业性中暑的预防和应对,中国疾控中心也给出了建议:用人单位需要不断改善生产环境,采取隔热、降温措施;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提供保健饮料;劳动者则需加强个体防护,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等。
面对炎炎夏日,我们需要提高警惕,了解中暑的相关知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