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赛男教授:从临床规范用药谈儿童新发再发传染病治疗
舒赛男教授:儿童新发再发传染病的诊疗经验与药物应用原则
随着全球进入后疫情时代,儿童新发再发传染病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议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舒赛男教授作为我国儿科感染领域的权威专家,针对这一领域分享了宝贵的诊疗经验和药物应用原则。
儿童新发再发传染病由于其独特的病原和临床表现,成为了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关注点。这类疾病包括新发生的传染病和重新发生的老传染病,其中一些病毒尚缺乏临床特效药,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而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与成人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规范临床诊疗和加强儿科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常见的儿童新发再发传染病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肠道病毒感染和腺病毒感染是主要的危害。对于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虽然症状相对较轻,但仍需密切关注欧美出现的重症表现。肠道病毒感染中的手足口病,随着EV71疫苗的上市,其危害已显著减少,但仍需警惕其他类型的肠道病毒。而腺病毒感染则是一个儿科医生关注的热点,其危害不容忽视。
针对这些疾病,舒教授强调早期识别重症征象的重要性。对于腺病毒肺炎,早期使用具有广谱抗病毒效应的药物进行干预治疗是关键。在舒教授所在医院的研究中,早期大剂量利巴韦林联合综合疗法被证实有助于改善儿童腺病毒感染预后。具体的给药方法是在病程早期使用大剂量利巴韦林,然后根据情况调整剂量,大部分患儿在接受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且未观察到药物不良反应。
舒教授还提到,除了药物治疗外,加强儿童的免疫力也是预防和治疗儿童新发再发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家长应注意儿童的营养和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出入人群密集场所,及时接种疫苗等,以预防儿童新发再发传染病的发生。
舒赛男教授通过分享儿童新发再发传染病的诊疗经验和药物应用原则,为儿科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应对这类疾病时,我们应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和免疫预防手段,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辩证看待利巴韦林的临床应用价值
利巴韦林,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核苷类广谱抗病,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多年。其在面对多种RNA和DNA病毒时,表现出了强大的抗病毒活性,其中包括正黏病毒、副黏病毒、布尼亚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痘病毒和逆转录病毒等。对于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利巴韦林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利巴韦林对于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及肺炎等严重住院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它还在拉沙热、流行性出血热及其他出血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中,利巴韦林与干扰素联合使用,更是成为了DAA时代之前的临床主要治疗药物。对于腺病毒肺炎和手足口病,利巴韦林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已有肠道病毒EV-71疫苗存在,但由于肠道病毒型别众多,没有特效药物,因此临床上也可使用利巴韦林进行广谱抗病毒治疗。对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利巴韦林也展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这种病症虽然在儿童中不太常见,但如果病情严重且发展迅速,可能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近年来,该病症在山东、河南、湖北、辽宁等地区以及韩国、日本、越南等邻国都有病例报告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临床选择药物剂型方面,利巴韦林注射液是非常重要的剂型之一。它能够快速通过血液循环抵达病变部位,为治疗赢得时间。口服制剂则通常用于病情不严重但病原明确的患者。而气雾剂剂型可以局部用药,灵活选择用药范围,包括口腔、鼻腔等精准给药。特别是对于儿童和低龄患儿,喂食药物困难时,气雾剂可以提高患儿的用药依从性。
病毒性疾病是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随着我国三孩政策的深入推进,儿童面临新发再发传染病的挑战依然严峻。利巴韦林作为我们手中的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其药物不良反应,掌握适应证、治疗时机和药物的用法用量,规范临床用药行为。未来可以围绕多子女家庭儿童预防性用药展开进一步研究,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这是每一位儿科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