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体质造概念 食物致癌太夸张 六个健康传言

生活百科 2025-04-18 03:16生活常识www.tangniaobingw.cn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一些无权威出处、无科学支持的健康“警告”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并被广泛传播。有些传言已经流行多年,影响深远,误导了众多民众。本期,《生命时报》采访多位专家,为您介绍几类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健康传言,逐一辟谣。

关于人体酸碱体质之说。近年来,“只有呈弱碱性才健康”的养生说法持续火热,声称通过食用碱性食品来中和体内酸性,可改善亚健康状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肾内科谌贻璞教授表示,现代医学中并无“酸性体质”、“碱性体质”这些概念。人体内有自身平衡酸碱度的机制,不会因为食物而改变。大家在选择食物时无需考虑酸碱性问题。

关于食物搭配忌讳相克的说法。网上流传着许多“食物相克表”,列出的食物搭配禁忌数不胜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由于个人体质差异,饮食上的顾忌也有很大不同,因此所谓的统一相克说并不科学。一些传言如“土豆牛肉相克”等,实际上并无科学依据。还有一些“食物相克”是由于误解或不当解读造成的。不必过于拘泥食物搭配,关键还是针对自身体质进行调整。

第三,“以形补形”的说法在坊间广为流传。虽然一些人认为吃鱼眼可以补眼、吃羊腰可以补肾等,但军事医学科学院营养研究室王冬兰教授认为,简单地把形状与功能挂钩并不科学。很多食物被明显夸大效果,如喝骨头汤补钙、吃鱼眼补眼等,实际上并不准确。对于这类说法,大家需要保持警惕,正确使用。

第四,关于各种各样的“食物致癌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某种食物致癌的说法。《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这些说法多数经不起推敲。广西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力平教授表示,对于常吃的、新鲜的、单纯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几乎不存在致癌的可能性。一些食物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产生毒素,但只有在积累到一定剂量时才会对人体起作用。生活中确实需要警惕的是腐败变质的食物、煎炸烧烤类食物以及含有多种添加剂的加工食品。

关于食物掉色问题。很多人在洗草莓、黑米等食物时发现水变色,便怀疑是被染过色。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解释称,食物掉色是一种正常现象,主要由食物中色素溶解引起。紫黑色食物遇水掉色并不一定说明被染色,与食物的完整程度、水温等因素有关。

面对这些健康传言,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相信未经证实的说法。在选择食物时,更需关注自身的体质和病情特点,做到科学、合理地饮食。生活中的食物掉色现象需要我们特别警惕。例如,那些过分翠绿的干海带等干菜,如果过于鲜艳,可能存在问题;而西红柿、红辣椒在水中出现掉色,则可能含有大量人工色素。要辨别食物是否被染色,外观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天然食物的黑色籽粒,如黑米和黑芝麻,颜色深浅不均,而经过染色的黑色则颜色深浅一致,表面缺乏自然光泽。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还可以剥去外皮观察颜色,或者采用其他方法如用纸擦拭黑芝麻、黑豆等进行测试。如果颜色很浅或者没有留下颜色,那就说明没有染色。

近期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微波炉加热会致癌。这种说法声称微波炉加热会让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产生人体无法识别的有毒分子。专家指出,微波只是加热食物中的水分子,食物本身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因此不会产生致癌物质。国家相关机构也对微波炉的安全性进行了检测,只要产品合格,其产生的辐射和食品安全风险都在人体可接受范围内。但消费者在使用微波炉时仍需注意一些事项,比如避免加热时间过长,以及避免使用普通塑料容器等。

随着人们对健康知识的渴求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健康内容成为传言中的主题。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专家表示担忧。目前我国民众的健康素养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大众对于健康信息的获取、识别和利用能力有限。很多社交媒体上的健康提示虽然广泛传播,但却缺乏科学依据,容易对民众造成迷惑。专家提醒我们,在面对这些无法确定真伪的健康信息时,应该向权威机构咨询求证。我们还需要对网络上的健康信息进行严格审查和管理,媒体也应该引导大众向权威机构咨询,及时澄清谣言。

许多公众人物在网络和现实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因此他们应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到哪些内容不能盲目跟风或者轻信传言。关于“酸碱体质”的概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是一个被过度炒作的健康概念,缺乏科学依据。我们在面对各种健康传言时,要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相信,尤其要警惕那些夸大食物致癌风险的说法。我们也要学会向权威机构咨询求证,确保获取的健康信息真实可靠。“酸碱体质造概念、食物致癌太夸张”,面对这些传言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该文由糖尿病网整理自人民网,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