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莫迪身前桌签国名是婆罗多
在举世瞩目的G20峰会中,印度新德里于2023年9月举办了一场全球盛事。这次峰会,不仅聚焦了全球经济的风云变幻,更揭示了印度国家身份认同的深层次思考和。印度总理莫迪在峰会上的细节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国际峰会,更是一场关于国家名称的深刻讨论。
让我们回溯事件的源头。在莫迪发表演讲时,桌签上赫然出现了国家名称“BHARAT”(婆罗多/巴拉特)。印度总统发出的G20晚宴邀请函也采用了同样的称谓。印度媒体纷纷解读为这是推动国名变更的强烈信号。印度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的官方名称,在英语中使用“India”,而在印地语中使用“Bharat”。这次在国际场合上使用“Bharat”,被看作是对本土文化认同的强调。
这一事件激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支持者们认为,“India”是殖民时代的遗留名称,象征着一段不愉快的奴隶制历史。更名是消除殖民痕迹、复兴本土文化的必要之举。反对者则持有不同观点,他们认为更名可能导致国际认知的混乱,而且修改宪法、国际条约、文件等程序繁琐复杂。反对党甚至质疑执政党借此转移公众对经济等议题的注意力。
峰会前,莫迪曾要求官员避免公开讨论更名议题,但这次桌签事件似乎打破了这一局面,引发了外界对议会特别会议推动更名议程的猜测。联合国表示,尚未收到印度的官方更名申请。若真的决定更名,还需要经过联大的批准,并在国际组织中进行成员国的名称更新。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3月,印度尚未正式启动更名程序。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名字的改变,更是关于一个国家文化身份认同的深层次思考。印度的这次经历,反映了其在全球化时代对国家身份认同的与追求。虽然短期内全面变更似乎难以实现,但这一事件无疑为未来印度乃至全球关于国家身份认同的讨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在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期待更多的关于国家身份认同的深入思考和,因为这是一个关乎文化、历史、政治乃至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