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反复发作难治愈?根源问题在肠道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瘙痒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在于皮肤黏膜小血管的暂时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血管反应。临床上常表现为大小不一、骤然出现的水肿性风团,这些风团在皮肤上的位置不固定,消退迅速,并伴有剧烈瘙痒、红斑。部分病人还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其他症状。如果荨麻疹每周至少发作两次,且连续发作6周或以上,就被称为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虽然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但其长期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睡眠,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当消化道粘膜受累时,患者还可能伴有呕吐、恶心、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
荨麻疹的成因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九大类。食物过敏是最常见的因素,如鱼虾、鸡蛋、牛奶等动物蛋白。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也可能引发荨麻疹。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感染,吸入物如尘螨、花粉、灰尘等,以及蚊虫叮咬、温度、日光、摩擦等物理因素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遗传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和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临床上通常使用抗组胺类和激素类药物来治疗荨麻疹,但这些药物只能暂时缓解不适症状,容易复发,且伴有副作用。抗组胺类药物可能存在心脏毒性和嗜睡等副作用,而激素类药物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和多毛症等。
的研究表明,人体的健康状况与肠道内环境微生物有着密切联系。正常的肠道菌群能够调节一系列广泛的免疫相关基因的激活或关闭,帮助宿主抵御外来病原菌的侵害。一旦肠道菌群结构失衡,各种过敏性疾病就会随之而来,荨麻疹便是其中之一。对于荨麻疹患者来说,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维护肠道健康可能是一个全新的治疗方向。在波兰雅盖隆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Anna Tomusiak教授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利敏舒抗过敏益生菌的惊人效果。在受试者中,该益生菌显著提高了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IL-10、IFN-γ和TGF-β的水平,发出了有益的Th1免疫调节信号,有效抑制了过敏性Th2反应的发生,并减少了IL-4和IgE抗体的产生。
深入发现,荨麻疹患者的肠道菌群环境处于紊乱状态,黏膜屏障被破坏,导致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大。这一状况使得肠道免疫系统接触到更多的食物抗原和微生物代谢产物,进一步加剧了Th2反应。经过利敏舒益生菌的治疗后,可以看到明显的改善。
利敏舒不仅能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过敏时肠道的炎症反应,还能修复肠道屏障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抑制机体对过敏原的Th2极化,促进Th1细胞的分化和发育。这一作用机制使得黏膜中sIgA的含量增加,从而有效改善过敏体质,预防肠道过敏反应的发生。在模型动物体内,利敏舒益生菌甚至能维持Th1和Th2之间的免疫动态平衡,发挥显著的防治过敏的作用。
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广大荨麻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福音。利敏舒益生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选择,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平衡,有效缓解荨麻疹症状,并有望预防肠道过敏反应的发生。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接受任何治疗之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注:信息转载自网络,本站对文中陈述的文字和内容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读者在阅读时应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