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快递苦难史(烦恼于快递柜的顺丰其实很“幸福”)
顺丰多久可以到:快递柜背后的顺丰战略转变与丰巢的苦衷
====================
关注我们,掌握热门资讯、玩机技巧、数码评测、科普深扒!
--
近日,丰巢智能柜的一封公开信引发了广泛关注。信中详细解释了其快递派件和逾期收费的策略,然而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紧接着,一场关于快递存放的争论被公开化,多个小区宣布停止使用丰巢快递柜,并可能进一步扩大这一行动。这一切的背后,是丰巢大股东顺丰从“重质”到“重量”的战略转变。
顺丰在中国快递市场上一直是一个异类。过去三年,顺丰的投放业务量在六大快递公司中垫底,其主打高端的时效件业务增速大幅放缓。一贯高傲的顺丰不得不转向下沉市场,通过电商特惠来发力。这一转变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件业务增长显著。低价也带来了净利润的缺失,毛利率受到一定影响。虽然顺丰的其他业务如快运、同城、冷运和医药等取得了增长,但顺丰的单票收入持续下降,价格战已经打响。
在这一背景下,丰巢却面临着用户端收费的困境。虽然顺丰经济件业务大肆铺张,但丰巢长期亏损,不得不从用户端进行收费尝试。丰巢的苦衷在于,尽管它拥有大量的柜机,市场份额较高,但智能快递柜依然是一项烧钱的业务。顺丰虽然希望丰巢承载其特惠派件,但丰巢的盈利速度严重滞后于扩张速度,财政状况岌岌可危。这次的逾期收费举措既是为了减少亏损,也是为了下一次扩张做准备。
顺丰通过价格战和智能柜的方式试图赢得电商快递的胜利,但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虽然顺丰通过转嫁成本让自己的单票收入跌破20元,但“通达系”单票只有5元不到,对客户的吸引力依然有限。顺丰在这场竞争中显得非常犹豫和焦虑。
深入了解这场风波的背后,我们发现顺丰和丰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顺丰需要从战略上重新思考如何在保持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而丰巢则需要更有效的盈利模式,以缓解财政压力。这场竞争不仅关乎两家公司的发展,也关乎整个快递行业的未来格局。
顺丰和丰巢的这场战略调整与市场竞争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我们期待这两家公司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也期待整个快递行业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和价值。顺丰逆风前行:丰巢亏损背后的隐忧与消费者的反击
昔日尚未全面铺展开战线的顺丰,便遭遇了一同行丰巢的亏损困境。自去年十月以来,丰巢尝试从用户端收取费用,即使是微小的打赏服务,也迅速遭到了用户的强烈反弹。尽管丰巢强调打赏功能自愿性质,但其财政状况却日益恶化。短短的一季度,丰巢便亏损了2.5亿元,迫使它必须寻找新的盈利途径。这一次,丰巢似乎不打算对用户做出让步。
在锋科技看来,相比于丰巢的收费风波,一直保持沉默的“通达系”可能才是真正的痛苦方。它们与丰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顺丰牵头成立丰巢的初期,中通、申通、韵达等公司的参股,却在2018年后纷纷退出,转投阿里的菜鸟旗下。虽然阿里带来的流量十分可观,但顺丰并不想成为其附庸。
搭上阿里这趟快车后,“通达系”的业务量迎来了高速增长。高速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以韵达为例,其业务单量虽然翻倍,但利润却停滞不前。这种危险的信号预示着,通达系虽然被捆绑在了阿里的菜鸟物流战车上,但只能凭借着低利润不断铺张,扩张也并不平稳。丰巢宣布收费后,“通达系”中的申通、圆通、韵达相继在官网发布公告,上调快递价格,这反映出其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相比之下,丰巢的亏损虽引发关注,却有其独特的烦恼。消费者对丰巢的收费行为发起了反击。尽管顺丰可以宣称其发展模式更加独立健康,但必须先面对舆论的怒火。丰巢成为顺丰派送的解压阀,却也引来了消费者的不满。尽管有《快递暂行条例》和《快递柜管理办法》的规定,但丰巢对于用户的漠视导致了其遭遇的反击。这次丰巢之所以特地在深夜发了一封公告,是因为消费者的抵制行为真正地刺痛了它。多个城市的小区发布声明谴责丰巢的“强买强卖”行为,并暂停了社区智能柜的使用。随着事件的发酵,丰巢的扩张计划势必会受到打击。
反观菜鸟驿站,虽然之前也曾遭到类似质疑,但凭借免费服务成功避免了公关危机。免费并非长久之计。作为一个庞大的物流联盟,菜鸟和“通达系”快递在面对丰巢的前车之鉴时,必须找到一条健康稳健的发展路线。他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业务模式,寻求创新并尊重用户的权益。监管部门和媒体也持续关注此事,未来如何平衡快递服务与用户体验,将是他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科技与生活的内容,请私信回复“搞机”,获得玩机技能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