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是哪位名将的儿子-,纸上谈兵的赵括是哪位将军的

生活百科 2025-04-30 06:31生活常识www.tangniaobingw.cn

引言

提及“纸上谈兵”这一成语,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赵括。这位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虽深谙兵法,却在实际战斗中遭遇挫折。赵括,真的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吗?

赵括自幼便熟读兵法,连其父赵奢都自愧不如。他在人前谈论兵法时,总能得到众人的赞美。赵王欣赏他的才华,百姓爱戴他。战国第一名将李牧的推荐,更是证明了赵括绝非庸才。

赵括的名声却在长平之战后遭受重创。那么,这场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长平之战的起因可追溯到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迅速占领了邺王城,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首都的联系。秦国眼见上党郡唾手可得,但守将冯亭却坚决不降,反而将城池献给了赵国。赵王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便派老将廉颇前往上党抵抗秦军的进攻。

廉颇采取防守策略,挖壕筑垒,以守为攻。虽然偶有败绩,但始终与秦军僵持不下。秦国的供应源源不断,甚至增派兵力。赵国的物资供应逐渐吃不消,负担沉重。

经过三年的战争,赵国急需改变战术。廉颇的防守虽然顶住了秦国的进攻,但粮食供应成了问题,继续消耗下去注定要失败。赵王决定替换廉颇,采用赵括的策略。这是因为在防御与放弃之间,没有第三条路可选。朝廷上下,包括赵王和蔺相如,都认为赵括的进攻策略可行。

面对强大的秦军,赵括主动出击,按照孙子兵法的战略进行战斗。纸上谈兵的能力终究抵不过实战经验丰富的田雷。赵括率领的45万赵军被秦军围困,由于粮草不足,士兵们只能以野草和马匹为食。在困境中,赵括多次组织突围,给秦军带来不小的伤亡。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已经断粮46天,赵括决定亲自突围,但最终在乱军中被箭射死。剩下的赵军失去了领袖,投降了秦军。史书记载,白起坑杀了投降的赵国士兵40多万,但实际上这个数字并不准确。

赵括并非毫无军事才能,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并非完全失败。他多次组织突围行动,给秦军带来不小的困扰和伤亡。面对强大的秦军和长时间的战争消耗,赵国最终未能抵挡秦国的进攻。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失败不仅仅是战术上的问题,更是国力、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他的纸上谈兵虽然不及实战经验丰富的大将如田雷等,但在战国时期的复杂局势下,赵国所面临的挑战远非一人之力所能扭转。赵括并非完全的无能之辈纸上谈兵也并非完全贬义的说法而是揭示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战争形势对将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善于谋划也要善于应变而这正是历史上的战争给予我们的启示和思考空间所在。在遥远的战国时期,赵军与秦军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据史书记载,赵军当时拥有四十五万大军,在残酷的战场上,伤亡惨重,损失了三十万的士兵。另外十五万的赵军将士选择了投降田雷将军。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对于赵国的国力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在陕西省东南部的高平市路镛镇,一九九五年五月的一天,人们发现了一处古老的遗迹。经过考古学家的深入研究,他们确定这里正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点。在这片土地上,遍地都是骷髅,令人触目惊心。

关于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的说法,史书上一直是这样记载的。但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是秦国为了夸大自己的战果而说的大话。毕竟,史官们都是按照国家给出的数据来记录的,没有确凿的证据,谁也无法考证。根据专家的研究,这些死亡的赵军并非一次性被坑杀,很可能是加上战死沙场的士兵后,集中埋在此地的。

在这场长平之战中,赵括作为赵军的主将,虽然经历了纸上谈兵的非议,但实际上他的表现相当出色。他带领四十五万赵军与秦军激战,虽然最终投降和伤亡的人数较多,但也不能否认他的勇气和决心。赵括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本可以在朝堂上继续他的纸上谈兵,但他却选择站在一线,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作战。

赵括的名气很大,他站在前线绝不是为了博取名头,而是真心为国献身。他以少敌多,以弱敌强,斩杀秦军三十五万,这绝非纸上谈兵所能达成的成就。就连赵括的敌人白起都感叹,如果赵括不死,必将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

作为一名90后的年轻人,我深深佩服赵括的勇气和决心。纸上谈兵不该是赵括唯一的标签,他也是一个有血性的年轻人。年轻人不应该只会在纸上空谈理论,应该勇敢地去实践,敢于到战场上试试刀。可惜的是,历史没有给赵括第二次机会。

看待历史人物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多方面的、全面的。我们不应该仅仅通过一个成语或者一个事件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赵括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的故事和经历是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和评价他,而不是仅仅盲人摸象一般片面理解。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令人敬佩。他的勇气和决心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勇士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