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对虾的标准(青岛对虾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

生活百科 2025-04-30 08:33生活常识www.tangniaobingw.cn

青岛海鲜养成记:中国对虾的育种之路

雨后蝉鸣声中混杂的是海洋的味道,而在这海洋的深处,一场关于对虾蜕变的神秘故事正在上演。随着9月1日开海之日的到来,海鲜再次成为人们的焦点。今天,让我们跟随观海新闻的脚步,走进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鲜的养成秘籍以中国对虾的育种之路为例。

中国对虾,被誉为“东方明珠”,是青岛餐桌上的常客。它以其适应力强、生长迅速、耐低温、品质上乘的特点,成为亚热带和温带沿海的优选养殖对象。对于喜爱海鲜的青岛人来说,大虾更是节日庆典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

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孟宪红主任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对虾新品种培育的神秘面纱。她告诉我们,中国对虾的自然种群主要分布在黄渤海近海,但上世纪的一场病害使它们面临种群没落的危机。

那是1993年,席卷全球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给全球虾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中国对虾家族也未能幸免。当时绝大多数对虾在这场病害中不幸死亡。黄海所的科学家们迎难而上,从1997年开始,开启了中国对虾选育的篇章。他们通过选育和育种的方式,培育出了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黄海1号”和“黄海2号”。这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科研人员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时间。其中,“黄海1号”用了六年时间才完全培育成功。至今,已经成功培育出五个新品种。

孟宪红主任为我们描绘了选育过程的生动画面:从收集不同地理区域的种质资源开始,分析它们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等特点。然后,在同等环境条件下进行测试和记录分析它们的表现。这个过程听起来并不复杂,但实际操作起来却相当复杂和耗时。每一代的新品种都要经过连续数代的选育和生产性对比试验,直到确定其优良性状具有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才具备参加新品种审定的资格。

更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对虾的生长过程充满了奇妙的蜕变。从微小的虾卵开始,经过多次蜕皮和变态,最终成长为人们餐桌上所见到的商品虾。中国对虾一生要经历约50次的蜕皮,每一次蜕变都是对生命的挑战和超越。在蜕皮的过程中,对虾需要在晚上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动作配合,完成新旧壳的分离,然后迅速吸收水分,新的表皮逐渐钙化。这个过程充满了生命的奇迹和力量。而这背后离不开科研人员如孟宪红主任这样的英雄们的默默付出和坚持。他们把青春和精力都投入到对虾选育中,为青岛海鲜的养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海4号即将问世,本土中国对虾引领新潮流

孟宪红为我们揭示了关于“黄海系列”中国对虾新品种的进展。“黄海1号”,这一名字承载着多重意义:它不仅代表着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更体现了亲虾来自黄海的独特地域性;其“1号”的称号象征着我国养殖对虾的一个全新开始,代表着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的新纪元。尽管“黄海1号”已经在我国对虾新品种中树立了标杆,但其后继者如“黄海2号”、“黄海3号”以及“黄海5号”已经逐步崭露头角,成为了养殖户们的新宠。如今,“黄海4号”也已经成功培育,正等待公示,有望尽快与大家见面。

这些对虾新品种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据了解,2019年共繁育了“黄海3号”和“黄海5号”苗种共计5.23亿尾,并在山东、河北、辽宁、江苏等地推广养殖面积达到10.75万亩。多年的遗传改良使得这些中国对虾在抗病性、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上表现出卓越的性能。其持续生产的大规格、高品质的中国对虾,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黄海系列”家族成员的特点:

“黄海1号”:我国首个经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具有生长快速、抗逆性强及遗传结构稳定的特点。

“黄海2号”:采用群体、家系与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培育,具有多个优良性状,生长速度快,抗病性明显。

“黄海3号”:我国首个对虾抗逆新品种,具有抗氨氮能力强、养殖成活率高、收获体重增加等特点,池塘连片养殖成功率高达90%。

“黄海5号”:以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抗性和生长速度为选育目标性状,连续选育而成,具有显著的抗病性和生长速度提升。

至于备受期待的“黄海4号”,则是以耐高pH胁迫和收获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其耐高pH胁迫成活率和收获体重均有显著提升。

青岛对虾,无论是野生还是养殖,都是海洋赐予我们的瑰宝。而“黄海系列”中国对虾,更是将这一瑰宝推向了新的高度。它们的出现,不仅为养殖户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更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鲜美、营养丰富的海鲜体验。(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文超)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