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助贷好还是房产中介好(房贷助贷)

生活百科 2025-05-01 06:47生活常识www.tangniaobingw.cn

授权银行抵押登记与放贷:房贷利率背后的“转贷”生意经

华夏时报记者 卢梦雪 冉学东 北京报道

近期,一种新型的贷款推销方式似乎正在各大银行渠道盛行。推销主体多为助贷机构,他们声称可以提供低利率、快速放款的贷款服务,甚至有些贷款无需抵押,房贷、车贷均可办理。面对这样的诱惑,我们是否应该心动?背后隐藏着哪些风险?让我们一起揭开这背后的真相。

随着贷款利率的逐渐降低,助贷机构看到了商机。他们熟悉监管政策及借贷流程,利用银行对贷款的压力和放松的贷款条件,推出了各种吸引人的贷款产品。其中,最为吸引人的便是车贷和房贷的“转贷”服务。

对于车贷,国有大行的车贷利率高达7.8%,而通过助贷机构办理,利率可以低至3.55%。以10万元、3年期限的贷款为例,通过助贷机构办理,利息只需3550元,比正常办理方式少了4250元。更令人惊讶的是,助贷机构声称办理车贷无需抵押绿本,且放款速度极快,当天或第二天即可下款。

而在房贷方面,贝壳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全国许多城市的房贷利率已经达到较低水平。但在实际调查中,部分助贷机构声称可以通过特殊渠道帮助客户获得更低的利率,甚至低至3.25%。这样的低利率并非轻易可得,需要借款人满足一定的条件。助贷机构还推出了一些特殊服务,如“出资购房再抵押贷款”等,让借款人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资金。

面对这样的诱惑,我们也需要保持警惕。相关分析人士提醒,助贷机构的业务风险较高,涉及非法经营罪、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等多重犯罪。一旦案发,借款人需与助贷机构共同承担法律责任。在办理贷款时,我们需要选择正规渠道,了解清楚贷款产品的真实情况,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风险。

在调查过程中,《华夏时报》记者还了解到,助贷机构在推销贷款产品时,会要求借款人提供征信报告、社保缴纳记录、公积金缴纳记录等信息,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他们还会根据借款人的工作单位、学历等信息来确定贷款利率。在申请贷款时,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以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贷款产品。

面对各种诱人的贷款产品,我们需要保持理性,谨慎选择。在选择贷款产品时,不仅要关注利率的高低,还要了解清楚产品的真实情况、风险程度以及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我们也要提高自己的金融安全意识,避免陷入不法分子的陷阱。张松为记者详细计算了一笔账,关于房贷的惊人差异。面对一百万元的房贷,分三十年偿还,按照当前市场上最低的4.85%的利率,需要支付89.97万元利息。但如果通过某种方式将房贷转变为经营贷,利率可以降至3.7%,那么利息总额仅为65.7万元,可节省24.27万元。这样的转变真的可行吗?

张松从朋友圈中分享了这一策略,并透露了他的操作模式。他坦言,通过这种方式办理的贷款在银行已不再是传统的房贷,而是经营贷。抵押经营贷的利息更低,只需50万元起贷。由于经营贷的贷款年限通常比房贷短,因此需要“循环”操作,即每隔几年重新办理贷款,以延长还款期限。张松强调:“贷款时间越短,利率越低,因此多次‘循环’能更省钱。”

这种操作并非毫无风险。央行发布的《2022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住户贷款的中长期贷款减少,这可能意味着部分借款人选择了短期贷款以享受较低的利率。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中心的王鹏指出,这种操作可能钻了政策的漏洞。他警告说,助贷机构熟悉金融监管政策和流程,有时可能会利用银行审核放松的机会,通过绕开一些审核的方式开展金融活动,这些活动可能不符合现行监管规定,甚至可能违法违规。

除了助贷机构外,这种操作也涉及法律风险。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刘扬指出,此类业务可能涉及骗取贷款罪和贷款诈骗罪。如果助贷机构帮助借款人办理利率更低的信用贷、经营贷,而明知贷款的实际用途是车贷或房贷,这就是明显的骗取贷款行为。在此过程中,借款人也可能无意中扮演了欺骗银行的角色。一旦追责,借款人也可能难逃其咎。如果借款人利用或伙同助贷机构进行贷款诈骗,实际并未打算偿还,造成银行坏账的,将涉及贷款诈骗罪。

与正规的助贷机构不同,这种“转贷”业务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收取“服务费”。借款人在办理贷款过程中,不仅需要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还需要与助贷机构签订委托服务合同。贷款成功后,借款人需要支付1%-3%不等的平台服务费给助贷机构。如果逾期支付,还需按日支付违约金。

刘扬进一步表示,如果这种以收取服务费为盈利目的的业务模式成为一种固定的业务模式,那么相应的助贷机构也可能涉及非法经营罪。对于以经营贷方式办理房贷的行为,、银和住建部三部门曾联合发文提醒防范风险。助贷机构将经营贷用于房地产领域是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违法行为。

王鹏也提醒借款人注意风险,特别是部分贷款金额大、周期长的产品。一旦资金链断裂,抵押物可能会被银行收回,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在面对各种贷款产品时,借款人必须谨慎选择,充分了解风险后再做决定。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