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上班28天倒欠公司3000多
事件经过介绍
一名名叫赵某的员工在近期经历了一场颇为波折的职场体验。他在今年三月末,踏入了某酒类销售公司的门槛,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当时,他与公司约定了7天的观察期,并得到了保底工资3000元的承诺。经过28天的努力后,赵某却因为未能通过公司的考核而遭到了劝退。在结算工资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还倒欠公司3280元。
扣款明细,让人啼笑皆非又心生疑惑:朋友圈发布不足、微信好友添加不足以及群动态未达标等等,每一项都成为了扣款的依据。每条动态的发布数量,似乎比他的工作成果更能决定他的收入。
面对赵某的困惑,公司回应称这一切都是按照内部管理规定执行,并且双方并未签订劳动合同,这更像是一种“代理制度”而非劳动关系。
此事背后隐藏的法律争议点却不容忽视。关于劳动合同的缺失,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后一个月内必须签订书面合同,否则就是违法行为。劳动者正常履职应获得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报酬,赵某的扣款后工资为负显然违规。劳动监察部门也对公司的考核规则提出了质疑,认定其不合理并已责令废止。
事件的后续发展显示,经过协商,赵某最终获得了2300元的赔偿。劳动监察部门虽然介入调查,但因为双方未形成事实劳动关系,未对公司进一步处罚。
这一事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职场中的“有责底薪”、“奇葩考核”等陷阱无处不在,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劳动者应该保留相关证据,遇到侵权行为要及时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赵某的经历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当我们踏入职场时,不仅要面对工作的挑战,还要学会识别和应对各种潜在的风险。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了解自己的权益,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职场中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