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肾移植存活的免疫性因素
肾移植后的存活率一直是移植医学领域的核心关注点。在我国,肾移植的存活率逐年攀升,尽管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并无显著差距。影响肾移植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包括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本文将重点探讨免疫因素对肾移植存活的影响。
免疫抑制不足是肾移植后长期存活的一大挑战。随着肾移植存活时间的延长,如何制定理想的免疫抑制方案、如何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变得尤为重要。尽管肾移植后一年内存活率显著提高,但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剂量相关性的肾中毒以及感染风险增加。这些毒副作用可能导致肾组织的慢性病理变化,从而影响长期存活。“三联”或“二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中,若用药剂量过低,可能引发晚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必须严格遵循医嘱,不得擅自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
急性排斥反应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种强烈的慢性排斥反应诱发因素可能导致肾移植失败。急性排斥、晚期急性排斥及其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均对肾移植的长期存活构成严重威胁。
群体反应性抗体是评估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关键指标。高度过敏状态与临床超急性排斥反应紧密相关,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的水平也对移植肾脏的长期存活产生显著影响。对于高敏感状态的受者,必须提前了解其免疫状态,以便做出适当的移植决策。
至于再次肾移植,其存活率一般低于初次移植。多次肾移植的患者长期效果也值得关注。
HLA配型在肾移植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HLA-A、B、DR位点的匹配,特别是DR位点的匹配,可以提高移植肾的短期和长期存活率。选择组织相容性抗原最接近受者的供应商,可以尽量减少急性排斥的数量和程度,从而提高移植效果。
温馨提示:肾移植后的寿命是一个多方面考虑的问题。除了手术本身的成功,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随着医学的进步,肾移植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相对安全。由于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的感染等并发症和药物的副作用,仍然需要我们密切关注。与透析相比,肾移植的存活率更高。日本的数据显示,肾移植后的五年生存率超过90%。
参考文献:《肾移植手册:解读肾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