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科学预防手段
关于狂犬病的有效预防与应对
狂犬病仍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当前医疗手段尚无法有效治疗,因此预防狂犬病更为重要。预防狂犬病,不仅依靠疫苗接种,更需要我们从控制传染源、伤口处理、接种预防等多个环节共同发力。
(1)控制传染源:野狗和野猫是狂犬病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通过喂食含有口服狂犬病疫苗的诱饵来控制它们。对于家养的猫、狗等热血动物,必须进行登记,并强制接种狂犬病疫苗。只有在热血动物出现狂犬病症状并咬伤人时,病毒才会通过唾液传播。被咬者需尽快接种疫苗。一旦发现感染的动物,应立即处理,以免扩大传播。对于可疑动物,需隔离观察,确保其无病毒后方可解除隔离。
(2)伤口处理:被动物咬伤后的早期伤口处理至关重要。应用20%肥皂水充分清洗伤口,并进行深度清洁。如果有免疫血清,经皮肤试验后,可注入伤口周围。注意,伤口不宜包扎,应保持暴露,以免因缺氧加速细菌繁殖。
(3)接种预防:被狼、狐等野兽咬伤,或者被发病后死亡或下落不明的动物咬伤的人,都应接种疫苗。我国广泛使用的田鼠肾细胞疫苗,已投入生产多年。对于轻度咬伤者,应在特定时间间隔内肌注疫苗。对于严重咬伤头部、面部、颈部者,应加大疫苗剂量。还有免疫血清,如抗狂犬病马血清和人体抗狂犬病球蛋白,它们的使用需要在皮肤阴性试验后进行。免疫血清会影响宿主的主动免疫,因此接种后必须给予刺激性疫苗。
(4)其他注意事项: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破伤风抗毒素或类毒素、适当的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在接种后发生神经系统反应。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剂对动物实验感染有保护作用,但仍需进一步的临床实践。
在此提醒广大市民,特别是在夏天,狗、猫等动物咬人事件频繁发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但我们必须加强对宠物的管理,定期为宠物接种疫苗,避免被咬伤。
参考文献:《狂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