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病因
痢疾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兼性菌,它在普通环境中生长良好,特别喜欢在37℃的温度下繁殖。这种细菌可以在各种条件下生存,包括在水果、蔬菜和泡菜中生存约十天,在牛奶中生存二十四天。它适应性极强,即使在黑暗、潮湿和冰冻条件下也能存活数周,但阳光直射和超过60℃的高温会迅速杀死它。一般的消毒剂也可以在几分钟内消灭这种细菌。
这种细菌能够产生多种毒素,包括内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等。特别是志贺痢疾杆菌,它还能产生神经毒素。每个痢疾杆菌群都有其特定的抗原,例如志贺菌的菌体抗原O和表面抗原K。根据这些特性,痢疾杆菌可分为四组:A群包括志贺氏菌及其血清型;B群为福氏菌及其血清型;C群为鲍氏菌及其血清型;D群为宋内氏菌属。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使用特异性血清进行凝集反应来识别不同的痢疾杆菌类型。当前,福氏菌和宋内氏菌是最常见的类型,志贺氏菌在某些地区仍然流行。福氏菌感染容易转为慢性,而宋内氏菌感染则多为非典型发作。志贺菌毒性最强,感染后可能引起严重的症状。
痢疾杆菌对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具有吸附和侵入作用。具有侵入性的菌株可以引起典型的结肠病变,而不会产生病变的菌株则不会。人类肠粘膜分泌的IgA特异性抗体对痢疾杆菌有重要的排斥作用。当人体全身和胃肠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例如患有慢性病、过度疲劳、暴饮暴食或消化道疾病等,痢疾杆菌更容易侵入肠粘膜。
一旦痢疾杆菌侵入肠粘膜上皮层,它们就会开始繁殖,引发炎症反应。这会导致固有层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充血,细胞和血浆渗透,甚至导致上皮细胞变性甚至坏死。这些坏死上皮细胞脱落会形成小而浅的溃疡,导致腹痛、腹泻、脓血便和直肠括约肌刺激等症状。内毒素可以引起全身发热。
中毒性痢疾的全身中毒症状与肠道病变程度并不一致。除了痢疾杆菌内毒素的影响外,可能与某些特殊体质的儿童对细菌毒素反应强烈有关。这种反应可能导致微血管痉挛、缺血和缺氧,进一步引发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重要器官衰竭、脑水肿和脑疝等严重病症。
对于痢疾杆菌的感染,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并及时治疗,避免其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