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天疱疮:老年皮肤的一大挑战
大疱性天疱疮,这一皮肤病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它会在躯干和四肢形成大疱,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对患者的外貌造成困扰。更为严峻的是,外界的不理解与误解,将其误认为是传染病,使得患者遭受疏离,失去社会支持,自信心受挫,这无疑对康复过程雪上加霜。早期诊断与大疱性天疱疮的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如何诊断这一疾病呢?又有哪些检查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确诊大疱性天疱疮呢?
深入探究:免疫学的启示
通过取有活动性皮损患者的末梢血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我们可以发现血循环中存在抗BPAG1或BPAG2的IgG抗体。这一检查方法的底物可以选用豚鼠或猴子的食道,亦可使用正常人的皮肤。当进行水泡及周围皮肤基底膜的IgG及C3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时,会显示基底膜有带状荧光。而免疫镜检则揭示皮肤基底膜透明板中的免疫球蛋白沉积,与水泡产生的部位相吻合。
揭开BP抗原的神秘面纱
BP表皮基底细胞产生的抗原BPAG1和BPAG2,对于大疱性天疱疮的发病起着关键作用。BPAG1是细胞中的蛋白质,作为半桥粒的主要成分,分子量为230KD。而BPAG2则是一种跨膜蛋白,分子量为180KD。BPAG2跨越基底细胞浆膜,其外部为胶原结构。这些BP抗原与血清抗体的结合会导致透明板基底膜分离,从而引发临床上的表皮下水泡。其中,BPAG1位于细胞内,而BPAG2的主要抗原决定了细胞外的胶原段,二者在发病过程中各有其重要性。
组织病理检查的洞察
通过取新的水泡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我们可以观察到皮下水泡以及水泡下真皮中的淋巴细胞和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细胞浸润。
诊断要点总结
皮肤损伤的特点为张力水泡和水泡不易破裂,口腔受累较少。皮肤粘膜水泡尼氏阴性。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上皮和结缔组织之间有裂缝或水泡,主要是上皮下水泡,无棘层松解。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基底膜区域有连续的线性荧光带,主要是IgG沉积。对于诊断而言,血清抗体效率高,间接免疫荧光法测量准确率达到了70%-80%。
对于老年人皮肤上的张力疱、病理检查结果为皮下疱并伴有嗜酸性细胞浸润,以及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基底膜有IgG和/或C3沉积引起的线性荧光等情况,应诊断为大疱性天疱疮。患者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尽快治疗。患者及其家属应了解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而非传染病,加强护理,增强患者的信心,以期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