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特发性震颤:病因、发病机制全解析
我们时常会在某些人的身上看到一种不由自主的震颤,这种震颤可能是特发性震颤,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神经性疾病。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一病症的背后原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特发性震颤,又被称为家族性震颤。约60%的患者具有家族病史,显示了一种明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其在65至70岁之前显现。基因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与特发性震颤相关的基因位点,如位于3q13的FET1基因,以及2p22-25的ETM或ET2基因。这些基因的异常可能为特发性震颤的发病提供了基础。
除了家族性震颤,还存在散发性震颤。尽管其临床表现与家族性震颤相似,但其发病年龄相对较晚,且家族性震颤与散发性震颤在遗传基因上仍有诸多未知的联系。
二、发病机制详解
目前的研究认为,特发性震颤可能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起搏点状结构或核团的异常振荡。这种异常振荡的具体位置尚不清楚。
动物模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例如,骆驼蓬碱诱导的动物模型产生的震颤类似于人类的特发性震颤。在这种模型的橄榄核神经元中,会出现同步节律放电,进一步传递并激活脊髓运动神经元。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特发性震颤可能与橄榄体-小脑节律性变化有关。小脑在特发性震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代谢率和血流量在患者无震颤时也会增加。乙醇(酒精)可以作用于小脑,改善震颤,这进一步证明了小脑的重要性。
假设震颤起源于脑干(橄榄核),经小脑到丘脑。PET扫描研究显示,双侧小脑和下橄榄核的选择性代谢功能亢进。功能磁共振图像则显示,患肢对侧皮质运动和感觉区、苍白球、丘脑的活动增强。这些证据表明,震颤的产生是丘脑和运动皮质至脊髓通路中小脑-橄榄核环路振荡的结果。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特发性震颤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病理解剖学没有特异性变化,异常振动的中枢神经系统起搏器的位置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
特发性震颤可能源于中枢振荡器的异常。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一些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如震颤在快速活动中加重,相对缺乏静态震颤。我们对这一疾病的理解仍在不断加深,期待未来能为其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