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太精易得结直肠癌
直肠癌,一个逐渐在中国呈现上升趋势的疾病。为何在现今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背景下,直肠癌的发病率却不断攀升呢?这背后,与我们的日常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结直肠癌在中国的发生虽较晚,但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的现象引人深思。简而言之,生活水平的提升,让许多人过上了吃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好的日子,而这一切,也在悄然间埋下了结直肠问题的隐患。专家认为,这与几十年前的欧洲和美国的结直肠癌高发期有异曲同工之处,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富裕病”。在低生活水平时期,中国最常见的是因营养不良引发的胃溃疡和胃病等问题。然而自20世纪80、90年代起,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高热量、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逐渐普及,高达80%的结直肠癌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而在成为癌症之前,这一过程长达5至10年。
除了饮食习惯的影响,结直肠癌的成因还包括炎症刺激、生活压力等因素导致的情绪波动、家族遗传背景以及空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的侵袭。面对空气污染和食品污染这些长期问题,个人往往显得相当被动。主动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预防意识显得尤为关键。
在直肠癌的患者群体中,许多患者最初因痔疮而就医,少数患者因贫血而前往血液科就诊。实际上,他们已经是结直肠癌的早期患者。人们对结直肠癌的早期特征认识不清,导致了许多治疗的延误。专家指出,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便血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红色或暗红色,与粪便混合,呈现粘液血便或脓血便。大便习惯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信号。肿块及其分泌物刺激肠道,引发大便频繁、内急后重等症状,排出物多为粘液脓血。肿瘤绕肠壁生长可能导致肠狭窄,容易引起便条形状改变及肠梗阻。肛门疼痛和大便失禁也是直肠下部的癌症症状。如肿瘤渗入肛管可引起局部疼痛;如肛门括约肌被累及,则可能导致肛门失禁。肿瘤感染或转移还可能引发腹股沟淋巴结增大。患者还可能出现慢性消耗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发热等。
阅读上述文章后,是否感觉豁然开朗?其实,直肠癌并不可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提高预防意识,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是维护健康的关键。健康才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健康,何谈其他?让我们共同为健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