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评价《缅甸的竖琴》这部电影?
在信中,有这样的两句:“我们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痛苦,世界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抚平战争的创伤。。。”。这两句话,与其说是在反省,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装饰。就像影片中的寺庙、佛像和僧人,它们仿佛成为了影片的点缀,它们所承载的哀悼之情,更多地聚焦在缅甸土地上散落的日本军人遗骸上。
M不愿回去,是因为他肩负着掩埋所有日军尸体的重任。当他把从河边挖出的那颗宝石放入骨灰盒时,那代表的是所有日军亡灵的安息,而非仅仅是一位逝去军人的告别。他依然身负军人的职责,身为日本军人,只是他的敬礼方式变为了双手合十。他在我的眼中,已不再配被称为僧人。
从头到尾,我过于自我感动,以为他在反思,影片也在反思。这种自我感动源于我的立场,使我忽视了电影的语言和意象,或者对其产生了误解。如果影片在我认为最应该结束的时候,以M告别战友的暮色画上句号,那我可能会更加感动。幸好并非如此。
于是,影片最后重重地留下了一笔封印。这是一部关于二战的日本自我怜惜的作品,虽然它反对战争,但却难以看到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起者对于战争的真实反思和自省,对于给其他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的愧疚。在这部影片中,只有失去生命的或者身体残疾的日本军人才得到了怜悯。而那些反对战争的片段,最终却成为了装饰。例如,日军和英军在丛林的月色唱“我的甜蜜的家”的美好场景,也因之黯然失色。
影片开始,银幕上的字幕写道:“缅甸的土地是红的,岩石也是红的。”而当影片结束,镜头再次回到缅甸的土地,出现相同的字幕:“缅甸的土地是红的,岩石也是红的。”我不禁想对那位创作者说,老大,那土地和岩石不仅仅有你们日本军人的鲜血,它们更是无数生命的见证。何况,难道你们被邀请来此地让它们被染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