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会提示这些短信千万别点
警惕短信诈骗:新手法下的风险与防范
在2025年的“315”晚会以及近期消协组织的活动中,曝光了多种借助短信平台进行的新型诈骗手段。面对这些日益猖獗的诈骗行为,我们必须提高警惕,特别是针对以下几类高发的短信诈骗类型。
一、四大常见短信诈骗类型介绍
1. ETC停用/失效类诈骗
骗子仿冒ETC平台发送虚假通知,以“ETC已停用”或“需重新认证”等理由,诱导受害者点击含有钓鱼链接的短信。
2. 快递丢失/理赔类诈骗
谎称快递丢失或商品存在质量问题,诱导受害者点击链接填写银行卡信息或下载所谓的“退款APP”,实则窃取资金。
3. 银行授信/贷款额度类诈骗
冒充各大银行如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发送虚假贷款额度短信,通过诱导性链接骗取手续费。
4. 积分清零/兑换类诈骗
利用“积分即将失效”或“可兑换高额礼品”等诱饵,引诱受害者点击含有木马病毒的链接。
二、核心防范建议
1. 严防点击不明链接
对于短信中的短链接,尤其是以非主流域名结尾的,一定要提高警惕,因为这些链接可能隐藏着木马程序,一旦点击,银行卡信息可能被盗刷。
2. 官方渠道核实信息
如有疑问,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例如,对于ETC问题,可以联系办理平台的客服;快递问题则通过购物平台的官方入口联系卖家或物流公司;银行业务则直接拨打银行官方客服电话或前往线下网点确认。
3. 保护好个人信息
绝不透露验证码、密码等敏感信息。也要注意信息保护,如销毁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关闭APP的不必要权限等。
三、特别警示
1. 警惕“屏幕共享”骗局。骗子可能通过屏幕共享直接操控你的手机,盗取资金。
2. 拒绝脱离平台交易。所有的售后操作都应在原购物平台完成,避免通过微信私下转账、扫码支付等行为。
如果不幸已点击了诈骗链接或泄露了个人信息,应立即冻结银行卡并报警。消费者可以通过12315平台或当地消协组织进行投诉维权。
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诈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作为消费者,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