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公布重庆输入性猴痘病例详情专家提示注
中国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报告与防控分析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周报,报告了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该病例是一名29岁的中国籍男子,曾在德国和西班牙逗留后返回重庆,被确诊为猴痘疑似病例。据检测,该病例的猴痘病毒与德国病毒高度同源,属于西非B.1支。
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针对猴痘疫情走势和预防方法,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也在微博上发表了回应。他强调,虽然中国大陆目前不会发生猴痘流行,但仍有可能出现零星病例。好在由于新冠防控的“外防输入”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猴痘的输入得到了有效阻止。
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猴痘疫情风险进行了等级划分,中国大陆所在的西太平洋区域属于低风险。吴尊友指出,随着欧洲和美洲两个高风险区域的猴痘疫情下降,中国大陆的外防输入压力得到了缓解。但他也强调,仍需警惕那些处于潜伏期(特别是超过7天)的猴痘病毒感染者,以及无症状的猴痘病毒感染者,他们最有可能将猴痘病毒带入境内。
据报道,一名来自美国的年轻男子被诊断为猴痘患者,却没有任何典型症状。他并未接触过猴痘患者或相应症状的人,医生在他的喉咙和直肠中发现了病毒。这表明存在非典型或无症状的猴痘感染者。吴尊友指出,一旦有猴痘病毒传入社区,最有可能的传播方式是通过亲密肌肤接触和家庭日常接触。
在此背景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为重要。吴尊友表示,做好手卫生和使用公共座便器的卫生,既可以预防皮肤性传染病,也可以预防猴痘传播。中国大陆目前尚无社区传播和物体表面受到猴痘病毒污染的情况,但防控工作仍需保持警惕。
目前,所有与猴痘病例密切接触的人都已经接受了隔离医学观察,时间为21天。所有密切接触者的猴痘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专家研判认为,由于该病例在入境后就进行了闭环转运和集中隔离,没有社会面活动轨迹,疫情传播风险较低。尽管如此,公众仍需保持警惕,遵守防控措施,共同筑牢疫情防控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