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出海“乘风难破浪”代表委员“把脉开方
近年来,中国传统医药在海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需求。尽管中医药在许多国家得到了认可,但由于准入制度、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制约,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面对这一局面,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儿科临床研究所所长张涤强调,中医药因其毒副作用较小、给药方便、成本低廉等特点受到海外市场的青睐。他也指出中医药在海外推广时遇到了“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的困境,影响了国际化进程。为此,张涤建议组织相关行业译介多语种的中医经典书籍,提升中医文化的国际化水平。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中医药数据库和语料库,以音频、视频等形式向海外传播和推广中医药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教授指出,中医和西医在诊疗观上存在差异,中医注重经验、系统和辩证思维,而西医则更注重线性思维。他认为中医药“出海”应该更多地推广针灸等中医技术和中药饮品。何清湖还强调,传播中医药文化不能强制要求接受,而是要站在平等的角度让别人先理解、明白,这样才能更容易打开国外市场。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接受过中医药相关治疗,中医药的传播范围已经扩大至19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合法化路径和国际标准,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仍然受到限制。为此,全国政协委员黄东红建议率先建设中药材的ISO国际标准,并借助相关平台扩大中药对外贸易。张涤也呼吁立法为中医药“出海”正名。
高质量海外中医药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中医药国际化的一个因素。何清湖建议高等中医院校加强外语培训,并为海外传播和发展中医药的高素质人才提供职业发展前景和经济收益政策配套。张涤则建议依托与海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等方式,为海外中医药求学者提供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和完整的临床操作实践指导,以培养更多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
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代表委员们的不断努力和,相信中医药文化一定能够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