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强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

健康知识 2025-04-18 01:18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其核心思想在于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特别强调了工作重点应放在农村和社区,以强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这一政策导向的背后,反映出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高度重视及对民众健康需求的理解。

随着各地持续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质升级,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这一趋势的形成,得益于各类创新举措的实施,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建立慢性病联合门诊、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

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斜沟乡卫生院为例,马永寿先生在当地享受到的优质诊疗服务,得益于西宁市深入推进的紧密型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建设项目。该项目自2016年起实施,以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依托,整合了县级、乡镇级和村级医疗机构,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四级紧密型医联体。这一模式不仅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运营更加规范,医生技术水平得到提升,还让患者感受到了更高的服务质量。

医联体的建立,使得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人事分配权、管理权等有序整合,实现了医疗质量管理“同一标准”、财务管理“同一本账”、药械业务管理“同一质量”,大大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医联体还通过制定安全、可靠的标准程序,成立了专业管理委员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规章制度、诊疗服务流程等进行规范。

不仅如此,医联体还通过执医规范、器械完备、药品清单统一等措施,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针对支医计划,医联体采取申请制,下级医院“点单”,上级医院精准“授艺”,使得基层医生能够接触到更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机会,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

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不仅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激发了改革的内生动力,使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未来,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将越来越牢固,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西宁市医疗联合体的崭新格局:医通人心,双向流动与提质增效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副院长韩常安,身为医联体理事,为我们揭示了医疗联合体的深层变革。根据他的叙述,支医医生根据职称不同,每月可领取2500元至2800元不等的补贴,而且,要想晋升职称,必须有1年的支医经历。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医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基层医疗服务中。

医联体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向下输送医疗资源,更是畅通了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在这里,既有专家下乡支医,为基层带去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基层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充电”学习,提升自身技能。

不久前,黄家寨镇卫生院的护士石玉秀就前往大通县人民医院接受培训。在那里,她学会了使用除颤仪、呼吸气囊等医疗设备,还掌握了帮助老年人进行俯卧位通气的技巧。她满怀信心地表示,要将所学技术带回卫生院,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而在另一方面,西宁市卫健委在2020年修订完善了疾病病种目录,旨在规范基层和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行为。除并发症外,基层和二级医疗卫生机构不允许将符合诊疗目录的病种向上转诊。“这样的政策有利于倒逼小医院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更好地满足百姓的需求。”李鸿东如是说。

在医联体的引领下,大通县人民医院在苦练内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2021年成功通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评审后,其下辖的9家乡镇卫生院和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实现了等级提升。这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也增强了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

而在现实中,像东峡镇村民韩胜孝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今年年初,他在田间劳作时突发疾病,通过医联体内的转诊通道迅速转入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紧急手术。术后转回镇卫生院接受康复治疗时,还得到了专家详尽的诊疗方案。“转院后离家近了、花费少了、不用占市级医院的床位了。” 韩胜孝感慨道,“服务和市上的大医院差不多。” 这样的体验让他深感幸运。

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医联体不仅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更实现了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从医生到患者,从基层到上级医院,都在这一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这样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更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让医疗真正成为了连接人心的桥梁。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