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真相,99%的人都不知道

健康知识 2025-04-18 15:22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糖尿病并非只有“遗传型”。许多人认为糖尿病只有“遗传型”,因此只要家中长辈没有糖尿病历史就可以高枕无忧。实际上,糖尿病的成因多种多样,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都可能成为糖尿病的诱因。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与误区 当我们谈论糖尿病时,“饮食”总是绕不开的话题。很多患者及家人在饮食上有许多疑问: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是固定的吗?不同体质的患者在饮食方面是否有所差异?什么样的食物更适合糖尿病患者?今天我们就来解答这些疑惑。 我们要明确一个原则: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并非一成不变。饮食计划应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活动量、年龄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整。但无论何种情况,都有一些共通的饮食原则。 1. 控制总热量摄入: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年龄和日常活动量,计算每日所需的总热量,并控制在此范围内。 2. 均衡营养: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同时控制血糖生成指数(GI)高的食物摄入。 3. 多吃蔬菜与水果:蔬菜和水果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 4. 控制盐分摄入:过多的盐分摄入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但这里存在一个常见的误区。许多患者认为糖尿病饮食就是严格限制所有糖分摄入,甚至对某些高糖食物避而远之。实际上,糖尿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摄入糖分,而是要控制总体糖负荷,选择低GI的食物,并适量摄入糖分。 不同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某些患者可能对某些食物更为敏感,如面食或某些水果。个性化的饮食计划非常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日常饮食外,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饮食调整来辅助控制血糖。例如,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等。

据权威资料显示,中国人中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高达51.2%-73.8%,一般超过60%,显示出强烈的遗传倾向。而1型糖尿病的遗传度虽然相对较低,但也不容忽视。中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邢小燕强调,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十分隐匿,危害性大,且多数患者并无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症状,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80%-85%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这进一步突显了遗传在糖尿病发病中的重要性。对于那些有家族病史和体重超标的人群来说,他们不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更应做好日常的糖代谢监测。

很多人对糖尿病存在误解,认为这是一种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疾病。实际上,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真正的“杀手”是其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多达百种,是已知慢性病中并发症种类最多的疾病。无论是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还是慢性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导致的失明、糖尿病肾病引发的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足导致的截肢以及大血管病变引发的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是极高的。

通常而言,患病10年后有30%-40%的人会至少出现一种并发症。在庞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体中,有40%-50%的人在发病10年后出现视网膜病变。约有2%的患者在发病15年后完全失明。有调查显示,全球每30秒就有一条腿因糖尿病足而截肢。在我国,每年因糖尿病导致的截肢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而在每年的截肢患者中,约有一半是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日常的血糖管理和并发症的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糖尿病教育也是防治疾病的重要环节。我们需要认识到糖尿病的严重性,了解其基本知识和治疗方法,以便更好地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定期的体检和日常糖代谢监测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充分了解并重视糖尿病,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光伟强调,糖尿病虽看似不痛不痒,但其危害却十分严重。但只要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带病终身生活。对于患者而言,强化血糖的综合控制,持续监测血糖和糖代谢,是降低病变和死亡风险的关键所在。

对于许多糖尿病患者来说,“不能吃甜”似乎成为了生活的常态。常常听到的“这个太甜你不能吃,那个太甜你也不能吃”,让许多患者苦不堪言。“一刀切”的忌口方式,往往让人难以忍受,甚至放弃控制。

实际上,甜度和血糖升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食物的甜度是一种味觉体验,而真正影响我们血糖的是食物的升糖指数。很多时候,这两个数值并不呈正相关。比如罗汉果,其甜度是蔗糖的300倍,却并不会导致血糖升高。相反,一些看似并不甜的食物,如油条,其升糖指数却高达75,远高于口感较甜的樱桃(升糖指数为22)和哈密瓜(升糖指数为41)。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真正需要关注的是食物的升糖指数,这个指标能反映食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的程度。每个人的体质和代谢能力不同,即使是同一种食物,不同人的升糖量也会有所差异。通过监测餐后2小时的糖代谢曲线或血糖数值变化,可以发现不同食物对自己的升糖情况。这样,既能减轻糖尿病及高危人群在“忌口”上的痛苦,也更容易配合控制。

那么,如何科学应对糖尿病呢?我们需要了解哪些食物具有较高的升糖指数,哪些食物更适合我们。通过个性化的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逐步控制血糖。持续监测血糖和糖代谢也是关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美食的有效管理糖尿病,实现健康生活的目标。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此文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文中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与本站无关。对于文中陈述的文字和内容,本站未经验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手机恐惧症是怎样的心理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