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活大幸福
城市生活的微便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华丽蜕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的日新月异,许多城市的居民都能感受到一种新的便利正在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那就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这是一个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步行十五分钟左右即可享受到各类生活服务的便利圈。它不仅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更是增强了城市的活力与魅力。
在中国的各个城市中,这样的生活圈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对于居民来说,这不仅仅是便利的体现,更是生活品质提升的象征。马兰芳老师在杜康社区教授居民画画,这只是便民生活圈中的一小部分,更广泛的是它能带给居民生活的便利和精神的满足。
十五分钟,你能做什么?在现在,这个短暂的时间足以让你购买新鲜的蔬菜、修理损坏的鞋子、为电动车充电等。这一切,都在家门口完成,无需远行。“生活里很多事在家门口就办了”,这是居民们真实的感受。例如呼家楼街道的社区便捷服务综合中心,通过整合闲置资源,满足居民的各项需求。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而城市的治理者也在积极行动。他们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社区生活圈,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大公园。在新疆博湖县,居民们能在十几分钟内欣赏到碧水、绿地美景。这样的美景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这些都显示了中国城市在便民生活圈建设上的努力与成果。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不仅带来了生活的便利,更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微循环”,使得城市的发展更加人性化、精细化。它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这种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正是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在中国,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可。未来的城市,将是一个更加便捷、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而这种环境的创造,离不开每一个城市管理者的努力与智慧。他们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将引领城市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近年来,各地在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四川成都和陕西西安等地率先实施了一系列的试点计划。这些计划不仅着眼于支持传统特色小店的开设和改造,还通过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创机制,全面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推动便民生活圈的建设。
在城市规划中,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编制了多个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并参与了历次版本的《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的制定,确保了首都社区生活圈的高质量、可持续性规划建设。
在这一进程中,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立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以优化供给结构和强化资源配置为目标,努力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对此,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街道的责任规划师徐碧颖有着深入的理解和见解。她强调,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期盼,必须广泛调研,对街乡社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改造提升城市公共空间。
在徐碧颖看来,一个优质的社区生活圈应该具备全龄友好、全时便捷和全民共创三个特征。全龄友好意味着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差异化需求和心理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社区服务,尤其要建设儿童友好型和老年友好型社区。全时便捷则是基于对社区居民时空行为的分析,优化设施布局,提供更加便利的城市服务。而全民共创则注重社群培育与社区营造,鼓励居民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社区建设,共同商议、共同决策,共同打造宜居的社区环境。
在河南省汝阳县城关镇杜康社区的实践中,这种理念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独居老人李阿姨对前来送饭的“康管家”志愿服务队员连声道谢,感受到了社区服务的温暖和关怀。这种便民、贴心的服务,正是社区生活圈建设的目标所在。
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社区服务,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应该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和居民的参与热情,共同打造更加美好、宜居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