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健康焦点)
近年来,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社区养老驿站等,都在逐步落地升级。今年《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显示了国家对于养老服务的高度重视。
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各类服务,如助餐、休闲活动以及医生上门巡诊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作为基于社区的服务设施,致力于满足老年人在家门口安度晚年的愿望,成为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的有力补充。
以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公园巷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例,该中心服务内容丰富多彩,提供长期照护、日托、短期托养等多种服务形式,服务对象涵盖各类需要照顾的老人。在这里,护理员们细心照料着每一位老人,让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马维秀老人就是其中的一员,她身患阿尔茨海默病,在照料中心得到了精心的照料和关怀。
各地还在积极社区日间照料服务模式,因地制宜拓展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居家上门等服务功能。例如,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的养老服务中心,通过线上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及时满足老年朋友的需求,提供助洁、助餐等服务。自2018年以来,正阳县新建了多个城市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自理能力,创新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加强医养结合,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在河北省沧州市福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医护人员为老人提供理疗、开药、康复等服务,同时组织各类娱乐活动,让老人在这里享受到全方位的照料。福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尹桂梅表示,通过“三甲医院+社区服务+医生巡诊”的上下联动,努力做到医中有养、养中有医。
当前,虽然各地多数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以“养”为主,但医疗、康复、生活照料等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老年人医疗、护理、康复服务需求的迅速增加,医养结合服务向基层延伸成为必然的发展之路。沧州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康养集团董事长温秀玲表示,他们将充分发挥三甲医院的医疗优势,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医养结合服务。
在探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老人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医护人员的照料下,身体状况有了好转,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一位因胸椎、腰椎压迫导致下肢瘫痪的老人,在照料中心的帮助下,经过系统训练,已逐步恢复行走能力。这些生动的实例,充分证明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重要性,以及医养结合服务的必要性。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出现和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照料和关怀。医养结合服务的推进,也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注入了新的活力。沧州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康养集团的日间照料中心:三甲医院级别的专业诊疗与康复服务
在沧州市,一场关于老年福利的温馨变革正在上演。沧州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康养集团开设的日间照料中心,凭借其独特的医疗特色成为老年人们的健康港湾。这里配备了三甲医院级别的彩超等先进医疗器械,确保了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和精准性。每天,资深专家在此坐诊,针对常见的老年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提供诊疗与康复服务。在这里,老年人可以得到及时、专业的医疗关怀。
支持下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完善运营与社会力量参与
与此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公园巷社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也展现出了独特的运营模式。这家照料中心由西宁市城西温馨阳光托老所运营,自2013年起,经过城西区民政局的招标,已经成功运营了11家照料中心。这些照料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装修全部由负责,托老所则“拎包入住”,并且每年还能获得3万元的补贴。这无疑极大地减轻了托老所的运营压力,也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优质的日间照料服务。
为了保证照料中心的平稳、安全运营,多方合力是其成功的关键。厨房内的监控直接与西宁市城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连,确保食品安全;当地的消防救援支队、市场监督管理局等也定期巡查,确保风险在一线排查和整治。青海省民政厅还邀请医生和专业护理人员对护理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在托老所,我们见到了群吉玛,她是一名志愿者。托老所与多所高校建立了志愿服务合作机制,吸引了许多像群吉玛这样的年轻人参与到照料中心的志愿服务中来。他们帮助老人换洗衣服、陪伴聊天、表演节目,为老人带来了欢乐和温暖。这种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让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也让年轻人找到了志愿服务的价值。
针对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主体力量不足的问题,专家张雅璐建议鼓励结合社会化运营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照料中心的建设与运营。多地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如天津提出购买服务或服务外包,吸引专业的社会组织和智能化养老企业承包运营照料中心,以缓解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压力。这种与社会力量的结合,为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无论是沧州市还是青海省西宁市,都在积极和发展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温馨的照料服务。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尊重,也展示了社区服务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