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名家笔下的协和人物】
在北京协和医院这座医学殿堂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不显赫于高位,不为世人熟知,但却是这里不可或缺的存在。著名妇产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原副院长郎景和,提笔向我们描绘了这群可敬可爱的协和人。
首先是夜宵郭师傅,他的手艺堪称一绝。在值夜班的日子里,夜间12点的夜宵成为大家的小小期待。郭师傅包的馄饨,皮薄馅香,现包现煮的馄饨让人垂涎欲滴。他经常对我们说:“好好吃饭,好好当大夫!”这句话仿佛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亲切如父母般的嘱咐让我们倍感温暖。
再来说说煎药室的老肖,他是协和中药煎药室的唯一一员。从抓药、煎制、分发到送药到患者床旁,一切都是他独自完成。他像一枚钉子一样固定在煎药室,起早摸黑,辛苦忙碌。虽然无法考证他是否是药王孙思邈的后代,但他的精神确实是药王的传承。
还有19楼的看门人,他们是我们的门卫师傅诸葛和王师傅。他们认真负责,可爱可亲,深夜接到急诊电话时,他们会轻手轻脚地叫醒我们。虽然他们只是普通的工人,家里有很多困难,但他们从未表现出不耐烦,总是轻轻地呼唤我们。
挂号导引员老王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他每天早晨7点,用洪亮的声音为我们开启新的一天。他敬业、京味十足,总是耐心解释清楚每个细节,从不敷衍。他的声音铿锵有力,让挂号的患者们秩序井然。
这些协和人,虽没有高光时刻,但他们日复一日地服务、耕耘、奉献,是协和丰碑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他们的故事虽然平凡,却充满了温情和感动。每一个微小的付出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敬的楷模。
在协和这座医学殿堂里,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温暖和感动。从郭师傅的夜宵、老肖的煎药室、19楼的看门人到挂号导引员老王,他们都是这里不可或缺的存在。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医学的人文关怀和温暖,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协和的精神和文化。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协和人,用他们的奉献和付出,诠释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协和,你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走进挂号室,就连那位老挂号员都散发着满满的精气神儿,让人不禁想象那些穿梭在病房的医生与护士们,他们的专业与热情必定更胜一筹!
协和的医师们,他们的工作繁重而充实。虽然每日面对无数病患,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乐观与积极的心态。在这里,夜班再辛苦也有美味的夜宵食堂为他们补充能量,门卫师傅的责任心让每一位进出的人员都感到安心,后勤保障的周到让他们无后顾之忧。
在协和,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他们都带着那份独特的协和元素和协和精神。这里是一座医学的殿堂,需要各种角色的共同努力。就像一座璀璨的宫殿,不仅需要耀眼的琉璃、优雅的翘角飞檐,也需要那些默默无闻的青砖绿瓦。
每一位协和人都像是这座殿堂的一部分,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栉风沐雨,携手共进。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他们对医学的热爱与追求,他们的专业与严谨,他们的细心与关怀。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为病人带来希望,为医学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你说协和的挂号员老先生都那么有精气神儿的时候,其实你已经道出了协和人的一种精神风貌。这种精神,正是协和之所以成为医学殿堂的秘诀所在。他们知道,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只要心中有爱,有信念,就能战胜一切。
在协和,你不仅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医学氛围,还能感受到那种家的温暖。这里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片土地,为这座医学殿堂,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