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养生3原则
在初冬时节,小雪飘然而至,如同人生的阴晴不定,有时冷峻,有时温暖。当抑郁的阴霾遇见寒冷的天气,我们的心情更容易受到影响。让我们一起寻找心灵的暖阳,远离抑郁的阴霾。
中医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情志变化与健康息息相关。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疾病。在小雪节气前后,天气阴冷晦暗,这种天气更容易引发人们的负面情绪,尤其是对于已经患有抑郁症的人来说,病情可能会加重。脑内一种名为5-羟色胺的神经传导物质与季节变化紧密相连。秋冬季节日照时间减少,这种物质的功能减弱,导致失眠、烦躁等症状的出现。
那么,如何驱散心灵的阴霾呢?调节心态是关键。保持乐观,节喜制怒,让心灵保持宁静。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多晒太阳,让脑内的5-羟色胺保持稳定。听音乐、赏花、读好书都是极好的选择。吴尚的清代医学观点告诉我们:“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在饮食上,香蕉和芹菜炒香菇都是极佳的推荐。香蕉富含产生5-羟色胺的物质,而芹菜炒香菇则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的发生。
随着小雪的来临,北方的室内供暖逐渐开启,但室外依旧寒冷。如果穿得过于严实,体内热气无法散发出去,就容易引发“内火”。口腔溃疡、面部疙瘩增多都是上火的表现。这时应多吃白萝卜、白菜等当季食物,它们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既能清火降气又能消食。同时可以喝些汤如白菜豆腐汤等,既暖和又滋补津液。此外冬季气温骤降容易感受寒邪致病寒邪致病特征明显寒易伤阳深重的寒气还会损伤全身阳气出现恶寒发热等症状这就需要我们注意保暖警惕寒邪致病的发生。除了注意饮食以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寒冷的冬季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些室内运动如瑜伽、太极等来保持身体的温暖和活力。让我们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一起努力驱散内心的阴霾保持身心健康迎接美好的每一天。在这个小雪时节让我们共同守护心灵的暖阳远离抑郁的困扰愿我们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享受生命的每一刻美好时光吧!在中医理论中,寒气侵入人体,会产生多种病理反应。一方面,寒气侵袭脾胃,会引发吐泻清稀、脘腹冷痛等症状;若肺脾受到寒气影响,则会出现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等表现。当寒伤脾肾时,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以及水肿腹水等症状。若心肾阳虚严重时,寒邪直入少阴,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等症状。寒气致病具有显著的特点。
寒性凝滞是寒邪的另一重要特性。寒邪侵入人体后,经脉气血因失去阳气的温煦而凝结阻滞,导致气血流通不畅,从而引发疼痛。若寒邪侵犯部位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有所差异;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会引起头身肢节剧痛。
寒气还有收引的特性。寒气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挛急。例如,寒袭经络关节,会导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若寒邪侵袭肌表,则毛窍收缩、卫阳闭郁,出现发热恶寒而无汗的症状。
对于外寒侵袭人体,中医常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因为通过发汗,毛孔开泄,汗液排出,体温下降,一些疾病便会痊愈。发汗散寒法一直是中医学治疗外感疾病的常用方法,包括烤火发汗、运动发汗以及药物发汗等。
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人体的正气是否健旺。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发病,有的人不发病,这主要取决于人体的抗病能力。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们应该重视外在的气候变化,通过调适自身的正气来祛病于身外。特别是在小雪时节,避寒就温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抵御寒气的侵袭。
为了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防寒保暖。例如,保持室内温暖,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穿着保暖性好的衣物,尤其是保护好身体的关键部位,如头部、颈部和脚部;进行适当的锻炼,以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饮食上也应注意保暖,摄入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红枣、姜、桂圆等,有助于驱寒保暖。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度过寒冷的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