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温馨生活圈:从日常所需到幸福生活
近年来,各地积极回应百姓需求,致力于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这一创新服务思路的实施,不仅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基本消费,更满足了其品质消费需求。截至目前,全国80个试点地区已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覆盖居民社区2766个,服务居民达3200多万人。
在北京市,柳芳地铁站附近开设了“公交便民驿栈”,方便居民购买果蔬。这种充满公交车元素的“小型菜场”深受居民欢迎。北京公交集团通过合理规划,有效利用场站边角空间,开始建设这样的便民服务栈点。未来三年内,将建设至少300个便民服务栈点,覆盖北京五环内各个城区,满足大部分社区居民的必要生活需求。
除了满足日常购物需求,各地还在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过程中,结合城市更新行动,为居民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实惠。在上海,平顺菜市场经过转型升级,环境焕然一新,更智能便捷。而老城市的新面貌,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通过城市更新行动和社区协调,一些小微商户如老裁缝、修鞋匠等也找到了新的落脚点。
值得一提的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还将服务和关注重点放在了“一老一小”上。随着城市老龄化加剧和家庭教育观念的提升,老年人和儿童的需求越来越被重视。各地的便民服务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以满足这些特殊群体的需求。比如,一些社区推出的微信公众号,提供家政服务、房屋维修、家电维修等在线消费服务,实现了5分钟响应、15分钟受理的快速服务。这不仅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更为他们托起了幸福家庭生活。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强调,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要把居民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建成社区居民的“幸福圈”。这需要我们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社区居民的需求,尤其是买菜做饭维修等高频需求,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还要结合城市更新行动,体现个性化、多元化和特色化,优化社区消费空间布局,提升智能化便利化水平。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一个从日常所需到幸福生活的转变过程。它不仅是时间的缩短,更是服务的提升和便利的延伸。通过各地的积极和创新实践,相信这一便民生活圈将会越来越完善,为居民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实惠,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构建幸福社区,从关心“一老一小”开始
每个家庭的和谐与幸福,都离不开对“一老一小”的深切关怀。在四川成都市,社区巴士服务的推出,解决了公交出行“一公里”的难题。站距仅200米左右,贴近小区门口等客流集散点,为居民提供了短途末端出行的便利。这一举措不仅方便了居民的日常出行,更是对老年人和孩子的一种温馨关怀。
而在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罗家院社区,对于独居老人的关心则体现在数据服务上。通过大数据的运用,供电公司为独居老人的用电行为描绘出精确的画像。一旦老人长时间不用电,系统将自动发出红色预警,提醒社区工作人员及时上门查看,确保老人的安全。这种科技与传统的结合,展现了对老年人的细致关怀。
在浙江杭州市临平区,青少年的成长同样受到重视。《临平区阳光青少年美好成长行动实施方案》的推出,为全区的近15万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守护体系。这其中,“阳光青少年成长守护”应用集成了、社会、家庭、学校、企业等多方力量,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这些实例都展现了各地对“一老一小”群体的关注和投入。正如商务部所言,“一老一小属于紧密联合群体”。围绕他们开展的活动不仅有助于促进社区融合,更能共同打造温馨和谐的社区环境。
自2021年以来,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有关部门积极合作,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各地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将服务延伸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放大了民生幸福。商务部还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将居民的需求转化为满意的结果。
我们深信,随着这些措施的持续推进,更多居民将享受到更便利、更宜居的城市生活。每一位老年人和孩子都能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怀,这是构建幸福社区的关键所在。让我们共同为打造温馨和谐的社区环境而努力。感谢实习生曹瑞颖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