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种病硬扛可不行(健康直通车(第103站))
当疼痛袭来,你是选择积极就诊还是选择忍耐?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急性疼痛是症状,而慢性疼痛则是一种疾病。为了帮助我们正确认识、预防和应对疼痛,多位专家近日对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疼痛,是一种身体的预警信号。正如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所说,疼痛是人体的报警信号,它提醒我们避免受伤的危险。樊教授还介绍了三种常见的疼痛类型:颈肩腰腿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癌性疼痛。这些疼痛类型在中老年人群中尤为常见,而且其患病人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北京地坛医院科主任程灏则对疼痛的两种类型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是近期突发且持续时间较短的,通常是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而慢性疼痛则持续时间长,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续。程主任强调,人们对于慢性疼痛的忽视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疼痛可能是机体存在重大隐患的提示。
当疼痛出现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樊碧发教授提醒我们,当疼痛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时,无论轻重都应该积极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疼痛进行综合评估诊断,明确原因并制定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些中老年人在面对疼痛时却选择了拖延就医。近日发布的《中老年常见疼痛防治认知调研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中老年人患有两种及以上的常见疼痛,但拖延就医成为了常态。找不对科室也是困扰一些疼痛患者的难题。程灏主任强调,中老年朋友如果有疼痛问题,应该及早去疼痛科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嘱、规范治疗,不要擅自调整药物剂量。
那么,能否自行服用止疼药呢?程灏主任明确告诉我们,千万不能自行随意用药。错误用药可能会导致疼痛被临时掩盖,延误病情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果疼痛不缓解且有加重趋势,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尽早明确诊断。
樊碧发教授还分享了一种情况:一位老年患者在服用抗凝药的情况下,得了带状疱疹并自行加大镇痛药药量,结果导致非常严重的胃出血。这个故事警示我们,平时应多了解疾病管理和预防的知识,正确认知、重视疼痛,及时规范诊疗,并严格遵循医嘱。
正确认识、重视和应对疼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等到疼痛加剧后才去寻求医疗帮助,而应该将防治疾病的关口前移。通过遵循医嘱、规范治疗、及早管理和干预,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在基层工作的岁月里,我见证了无数中老年人的生活变迁与身体挑战。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深教授,杜雪平,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事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器官功能逐渐衰弱,免疫力也随之降低。特别是在这个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社会里,大多数老年人面临着各种慢性病等基础性疾病的困扰。这些基础性疾病的存在,无疑增加了他们罹患流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风险。这些疾病与基础疾病的交织,使得治疗变得更为复杂,疼痛的治愈也变得更加困难。
我们必须认识到,控制基础性疾病对于预防疼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杜雪平教授所说,有一位患有糖尿病的张阿姨,因偏头痛找到医生,最终被诊断为视网膜剥离引发的头疼。糖尿病的并发症可怕而隐蔽,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这些并发症的相互影响可能使病情急剧恶化。
那么,如何有效地控制这些基础疾病呢?除了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外,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戒酒、适度的锻炼……这些都是控制疾病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全科医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为家庭签约的中老年人提供定期的体检服务,及时发现慢性疾病和疼痛病史,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给予患者关于如何预防疾病和疼痛的专业建议。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了健康中国,共同守护中老年人的健康。因为在这个老龄化社会里,每一位中老年人的健康都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让我们携手努力,为他们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通过控制好基础疾病,我们可以有效预防疼痛的发生,让中老年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也能拥有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