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珠玑古巷(顺德“乌衣巷” 盛名隐于市)
乌衣巷的隐匿繁华:顺德“八闸”的未解之谜
在顺德,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名为“乌衣巷”。它的名字似乎与古都金陵的乌衣巷有着某种渊源,但实际上,这里隐藏的是顺德“八闸”的古老故事。
第三届佛山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的受资助项目,让我们得以俯瞰大良清晖园的全貌。清晖园,这座曾经是“八闸”中最气派的宅院,如今依然保留着昔日的辉煌。
走进大良华盖步行街,你会被这里的人来人往、灯红酒绿所吸引。但你知道吗,这里曾经有一个古老的名称“八闸”。这是一个曾经碧瓦朱檀、雕梁绣户的地方,有着层层楼阁。随着时间的推移,“八闸”的恢宏和底气逐渐消失,只剩下零星的镬耳屋和趟栊门,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繁华。
据《广东省顺德市地名志》记载,“华盖里直街,旧称‘八闸’,是清代及民国期间富裕人家的聚居地。为维护安全,建‘八个闸门’防卫,故名。”如今,这八个闸门虽然已经消失,但“八闸”的故事依然流传。
走进华盖里,寻找昔日的“八闸”,却往往无功而返。当记者向居民打听“八闸”的下落时,他们大多木然地摇头,表示对此并不了解。但在华盖里一巷,记者终于找到了一些线索。
龙姓人家,曾经是“八闸”的主人。据陈超雄老先生介绍,“八闸”最早的雏形应该是在清朝乾隆年间,龙应时收购了天章阁(清晖园的前身),龙氏族人随后不断发展壮大,于是在附近建房居住,形成了“八闸”。如今,龙家后代对于“八闸”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清晖园的主人龙家的一间大宅子仍保留着昔日的风采。
那么,“八闸”究竟是何来头?据史料记载和顺德县志记载,龙家人在早期顺德的围海造田过程中已有一定势力。龙家出了不少进士,其中龙廷槐更是修建了清晖园的前身小方园。这座园林经龙元任扩建后易名为清晖园,代代相传至今。当时的大良人都知道清晖园的主人恩官住在“八闸”最气派的宅子里。“八闸”的具体历史却鲜为人知。龙家的族谱记载了一些关于恩官的故事,但他的生活年代和经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尽管岁月的流逝使得老一辈逐渐离去,“八闸”的历史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但那些零星的镬耳屋和趟栊门仍在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繁华。而这背后隐藏着更多关于顺德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和发掘。在这里我们不仅寻找历史的痕迹更在寻找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让我们共同揭开顺德“乌衣巷”背后那些神秘而又引人入胜的未解之谜吧!在老街坊的口中,流传着一段关于“大丈、二丈、三丈”与“八闸”三巷、四巷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都围绕着父亲在“八闸”的宅院展开,据说这些宅院异常阔绰。
当我们深入,翻阅最早的关于“八闸”的史料,发现这片区域的繁荣始于龙姓人家,他们在清末民初时期将此地开发至鼎盛。
“八闸”内的豪宅如清晖园、中和园和龙韶雅宅等,规模宏大且规划科学。因片区豪宅众多,故设有八道闸门和看守闸门的乡勇,负责片区内的安保工作。
虽然龙姓人家开创了“八闸”,但这里的居民并不单一。据《华盖山下》记载,新中国成立前,除了龙氏族人,还有罗氏、李氏、冯氏等多个姓氏的家族在此居住。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八闸”内已有300多户人家。
在顺德,家族观念和家族威望被高度重视,有威望的家族会兴建宏伟的祠堂。“八闸”汇聚了当时大良的名门望族,这里的祠堂文化也因此相当兴盛。如今,每个巷都拥有两个祠堂。
走进“八闸”,会发现物是人非,陈超雄告诉我们,虽然这里还住着一些原住居民,但那八道闸门已在1955年前后被拆除。随着大良城市的不断发展,一些深闺大宅和祠堂也被拆除,现在“八闸”仅零星存在几间镬耳屋、几道趟栊门。
如今,“八闸”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巷已划入清晖园,湾仔巷变成了直街马路,平安里变成了商住区。剩下的旧宅也大多保留着清代的风格。陈超雄从1959年开始就住在华盖里,他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曾经的非凡。
由于过去没有文物保护的概念,很多旧物被毁,这是陈超雄深感后悔的事情。他提到亲手砍倒了托儿所所在豪宅里的白兰树,用洋木柱去供销社换了钢筋水泥。
宝华巷也是旧时“八闸”的一部分,这里的历史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在大良启动三旧改造项目时,市文物保护专家曾来此考察建筑的保育价值。
虽然“八闸”不在了,但它的原居民大多已移居海外,尤其是香港。不少“八闸”原居民的后代如今名声斐然,他们的祖宅仍存在于旧时的“八闸”内。
现今的“八闸”已成为熙熙攘攘的华盖商圈,大街小巷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叫卖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各地的口音交织在一起。“八闸”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如同一本记录着欢笑与遗忘的书。
乌衣巷的名声远扬,但“八闸”的魅力更胜一筹。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