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人民健康释放科技红利
人民的生命与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科技创新的永恒追求,科研团队深知其对百姓幸福的重要性。从科技创新的实际成果来看,无论是3D打印技术、肿瘤成像技术,还是火眼实验室的建设,远程问诊的普及,都彰显了我国医学科技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道路上铸就了坚实的“健康盾牌”。在抗击新冠疫情、消除疟疾、防控多种传染病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创新也在与肿瘤、慢性病等重大疾病的战斗中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医学科技不断进步,引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融合,共同描绘出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
在紧要关头,科技始终为人民所需。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我国科学家迅速鉴定出新冠病毒,创下了世界记录。这得益于我国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的建立,以及多年来在医学领域的持续投入。疫苗研发也是科技创新的有力证明,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生产和接种。在临床一线,我国原创新药展现了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实力。
除了应对突发疫情,科研战线也在应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新型疫苗、药物不断涌现,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免疫屏障。
持续的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研制等重大项目攻关,使得越来越多的创新药、医疗器械实现“中国造”。这不仅让群众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用药难、用药贵”的问题。高端医疗装备的国产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一批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已经投入临床使用。
科技创新始终牵起从研发机构到高新技术企业再到临床一线的高质量发展链条。在这个过程中,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了重要的推动力。例如,在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中西医结合、大数据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揭示了全新机制,建立了全新方案,实现了创新药物的产业化落地应用。这样的融合不仅让打击疾病更精准,也让诊疗患者更有可能实现治愈。
科技创新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道路上不断迈进。高质量创新、融合,让人民群众在享受医疗服务时更加便捷、高效、安全。这是科技创新的力量,也是医学科技的未来。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科技与创新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动力。陈香美院士,作为团队负责人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中坚力量,深刻指出学科交叉融合与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挖掘疾病发病规律和致病因素的新认知,还能引领我们开启全新的诊断模式。
在2021年的服贸会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与AI企业安德医智BioMind联手,共同推进一项重大的科研项目。此前,双方已经成功推出了全球首款神经影像AI辅助诊断产品,同时还建立了脑血管病诊疗辅助决策系统和急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智能决策平台等一系列前沿的AI辅助诊断工具。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医学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更凸显了国家医学中心承担的重要任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管仲军明确表示,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有助于解决更多患者的难题,更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关键。而在基层一线,学科融合的新模式和新方案已经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切实享受到医学科技创新带来的红利。
在香山科学会议的多次关注生命健康的学术讨论会上,各领域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生命科学的奥秘。其中包括生命科学研究者、物理学者、化学学者、纳米学者以及医生等。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非生命研究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将科研方向转向人民生命健康领域。
田中群院士,作为物理化学家以及厦门大学的教授,深刻阐述了生命学科的复杂性以及多学科联合的必要性。他表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原有的学科界限已经日益模糊,不同领域的科研力量正在自觉凝聚。
我国已经启动了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规划设置,全国共依托22家顶尖医学科研机构设置了12个国家医学中心,旨在打造医学高地并推动成果落地。未来的科技创新不仅要在生命认知上突破现有界限,更要在人民需求中找准定位,让科技成果真正惠及人民。
在这个过程中,“顶天立地”的职责使命成为各学科、各领域的动力源泉。我们不仅要追求高科技的突破,更要关注科技成果如何真正服务于人民,让科技创新的红利惠及每个人。这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充满希望的使命,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学者、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共同为人民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