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指的是战国时代的一重要关隘,对于秦国而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何它如此重要?一张图便能让你豁然开朗。
让我们回溯到那段历史长河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气势恢宏的时代,英雄辈出,群雄逐鹿。公元前475年,随着三家分晋,战国时代拉开帷幕。秦、齐、楚、魏、赵、燕、韩七个主要国家互相攻伐了两百多年。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战国纷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函谷关多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无论是六国联军攻打秦国,还是其他军事行动,函谷关都是必经之地。那么,函谷关到底在哪里?它的地理条件如何?它的战略重要性又在哪里?下面这张图将为你揭晓答案。
奔腾的黄河(蓝色线)在北,秦岭崤山(在南),共同形成了一条连接关中和关东的狭窄要道,这就是著名的崤函古道。函谷关就横亘在这条古道上,犹如一只拦路虎。
关中平原,被称为“四关”之内,即东函谷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这里是秦国的发源地,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的肥沃土壤和丰富资源养育了无数关中好汉。这里“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是产粮重地。今天,关中地区虽然面积约为5.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约2万,占整个陕西省的很大一部分。考虑到战国时期关中地区的生态和气候比现在还要好,我们可以想象这块土地对秦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但黄河的脾气有时也很暴躁。在后文中,我们将呈现黄河的磅礴之势。在黄河中段流经黄土高原时,形成了一个几字形(红框内),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故事主要就在黄河流域的右下角(红圈内)。
河东地区、河西地区分别位于黄河流域的东边和西边。秦岭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之一,而崤山则是秦岭的支脉。它们共同构成了崤函古道,而函谷关就位于这条古道上,将关东和关中分隔开来。函谷关东为关东地区,西为关中地区。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被誉为战国之一雄关。
为了攻打秦国,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军队几乎必须要走崤函古道,攻克函谷关才能进入秦国的核心地区关中。那么,有没有其他路线可以选择呢?答案是肯定的。但翻越秦岭或渡过黄河并不是明智之举。古代大军行军打仗要考虑众多因素,如士兵的吃喝拉撒、疾病防控、粮草供应等。如果因为函谷关的阻挡而选择绕路行走,将会面临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函谷关的战略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函谷关秦国命运的关键所在
函谷关,这座关卡对于秦国来说,具有无法估量的重要性。在农业文明的时代,粮食的丰饶是国家富强的基石。函谷关所处的位置,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守护着关中和华北这两个主要产粮区域。
当我们放大视角,从更大的地图上看,函谷关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随着民族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了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域。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虽大却不强,原因就在于江南地区尚未开发,生产力水平较低。
函谷关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它是沟通关中和华北这两个产粮区的唯一通道。秦国的命运与函谷关的掌握息息相关。占据函谷关,秦国就能掌控六国,威震四海;失去函谷关,则门户大开,无险可守。为了走出关中,秦国在崤函一线与魏赵韩展开激战,力图牢牢掌握函谷关。在豫西通道上,六国与秦国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争夺战。秦国凭借商君的辅助,成功统一天下。谁又能想到,仅仅14年后的大秦帝国会如此迅速分崩离析,函谷关被绕过、攻破。
函谷关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地理位置,更在于如何正确地运用它。秦国的命运不仅仅受到外部的挑战,更受到内部空虚的影响。当秦国的统治走向极端时,即便是最强大的关隘也难以抵挡其崩溃的命运。在大秦帝国的末期,即使拥有强大的军队和壮丽的关隘,也无法阻止帝国的衰落。
在秦国的历史中,除了函谷关外,还有其他三大雄关守护着秦国的疆土。这些雄关见证了秦国的兴衰荣辱。秦国攻下这些雄关后,虽然能够继续扩张领土和增强实力,但也面临着内部空虚和外部挑战的双重压力。即使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壮丽的关隘,秦国仍然需要正确的人去掌握和运用它们。
除了函谷关的历史背景外,还有其他值得的历史话题。例如,“国姓爷”的前尘往事和台湾的前世今生,以及中国文明的独特地位等。这些话题都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息息相关,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明和历史背景。通过对这些话题的,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函谷关在秦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函谷关是秦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见证了秦国的兴衰荣辱和历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