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河南抗洪精神挺起不屈的脊梁(弘扬抗洪精神挺起脊梁)
铸就抗洪精神的脊梁,唤醒中华英雄之魂
作者王磊(上海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特别是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带来巨大挑战。回溯历史,1998年的那场罕见洪灾,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共同谱写了一曲抗洪壮歌。在那波澜壮阔的斗争中,形成了弥足珍贵的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庚子之夏,我国遭遇了自1998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汛情。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充分发扬抗洪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抗洪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弘扬抗洪精神,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团结伟力
抗洪斗争的历史告诉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面对全国多地的汛情,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边疆,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人民子弟兵奋勇争先,广大群众积极行动,社会各界鼎力支持。这种团结的力量,既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当今的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我们越需要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汇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大合力。从抗洪抢险到抗击非典,从抗震救灾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华民族在困难中淬炼出的团结一致、举国同心的力量,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之源。
弘扬抗洪精神,持续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斗争实力
抗洪斗争的历史也告诉我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是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体现。面对今年的艰巨防汛抗洪任务,各地坚持守土有责、履职尽责,克服一切困难,切实落实防汛抗洪责任制。在防汛抗洪的斗争中,涌现出无数平凡的英雄。他们肩并肩、手牵手、心连心,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伟大的抗洪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苦难造就辉煌,斗争谱写华章。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我们同舟共济、患难与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力量支撑。
超人的勇气和毅力,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让我们共同弘扬抗洪精神,挺起不屈的脊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我们党诞生于中华民族风雨飘摇之际,历经磨难与斗争,一路走来,不断在斗争中谋求生存、发展,赢得胜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绝非轻松平坦,它需要我们以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去迎接挑战。正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指出的那样,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形势复杂多变。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布局中,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面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任务,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尤其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要敢于攻坚克难,有效应对重大挑战和风险。
伟大的抗洪精神是我们党的一项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始终保持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信念。无论是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还是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甚至是旷日持久的特大干旱和频繁发生的台风灾害,我们始终坚韧不拔,毫不气馁,与各种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
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弘扬抗洪精神,以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推进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还有许多未知的问题和难题需要我们解决。我们必须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来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寻找新的机遇。新时代的人们必须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坚定信念,以奋进之笔涵养奋进文化。
伟大抗洪精神不仅是我们应对灾难的磅礴力量,更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奋进新时代,我们需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洪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实干兴邦的决心意志,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无论是《光明日报》还是光明网,都在向我们传递着这一坚定信念和决心。弘扬抗洪精神,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九八抗洪所展现出的不屈脊梁,正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