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猫眼评分比豆瓣高,为什么豆瓣评分比猫眼低
在周末的闲暇时光,当你和朋友计划共度一段美好的电影时光,却面临选择哪部电影的难题时,你的心中会浮现一个熟悉的场景打开各大评分网站或购票APP查看电影评分。选一部高分的电影,似乎成为了观影前最安全的选择。
一项关于“观众对电影评分的态度”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观众在观影前都会参考电影评分,而完全不受电影评分影响的观众仅占一小部分。电影人和宣传人员也利用这一受众特点,通过各大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推出各种宣传噱头,如“年度高分片”、“评级网站一致好评”等,以此吸引观众的眼球。
在国内电影口碑缺乏统一评价标准的背景下,各大网站和平台推出的电影评分似乎成为了衡量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尺,深深地融入到每个人的观影体验中。这些评分真的客观吗?为什么不同平台之间的评分差异如此之大?观众应该如何看待和鉴别一部电影的评分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国内外评级网站的复杂性和。
说到电影评分,业内人士和资深影迷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豆瓣和Time等平台,而普通观众则更多参与淘宝电影、猫眼等第三方售票平台的评分。无论关注国内外市场的电影爱好者熟悉的是烂番茄、IMDb和Metacritic等电影网站,就国内几大评分平台而言,它们各有特点。
说到国内被誉为“权威”的豆瓣电影,其高知名度来自于庞大的用户群体和独特的评分机制。豆瓣电影的评分机制将用户打分的一至五颗星转化为0-10分,总分除以参与打分的用户数,得到豆瓣评分。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分的客观性。
第三方售票平台如猫眼和淘宝电影也是观众参与评分的重要渠道。由于近九成的观众通过第三方平台购票,这些平台规定买票看电影的用户需要先评价再购票,从而体现了大多数观众对电影的真实评价。它们还设有普通观众评分和专业评分,并细分为点击评分以供参考。这些平台的评分机制为观众提供了参考价值。
电影评分真的客观吗?实际上,电影评分面临着诸多挑战。去年发生的两个典型案例揭示了评分平台的问题。电影《我不是药神》在豆瓣上获得“史上评分最低的电影”的称号后引发争议;另一部电影《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在猫眼和淘宝电影的评分差距巨大也引起了争议。这些案例背后暴露了评分平台的不理性打分和水军刷分现象难以杜绝的问题。
影响观众对一部电影评价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从众心理、对某一类型电影的偏爱甚至是愤怒情绪。水军刷分现象也难以完全杜绝。为了吸引观众到电影院观影,电影制片方和宣传方除了采取门票补偿策略外,还会选择雇佣水军作为宣传噱头。这种现象在行业内或多或少都存在。
电影评分的背后涉及到平台和用户的问题、收视率的主观性和差异性以及水军刷分现象等复杂因素。观众在面对众多电影选择时,应该保持理性思考,结合多个平台的评分和口碑信息做出决策。各大评分平台也应该加强监管力度杜绝刷分行为以提供更客观准确的评分信息给观众。电影评分作为影院排片和观众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何客观看待这一现象的内在问题,却值得我们深入。
我们要认识到不同平台的评分背后所代表的人群差异。以豆瓣为例,这个平台自“文清大本营”身份出道,虽然近年来增加了不少公众人物,但依然保留着浓厚的文艺气息。豆瓣上的评分可能更多地反映了文艺片和剧情片的喜好。而豆瓣用户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对电影的整体质量和审美要求更为严格。
相较之下,猫眼和淘宝电影的主要用户群体则是更广大的普通观众,他们更注重故事内容的吸引力和画面特效的精彩程度。这种差异导致第三方购票平台的电影评分整体偏高。影院在选择参考评分平台时,应该明白各平台评分和观众选择电影的差异性,以便更好地满足大众口味还是小众的文艺电影需求。
评分网站的评分失真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尽管豆瓣CEO阿北曾对刷分现象进行了解释,并表示水军很难影响最终评分,但如何杜绝失真依然是一个未解的问题。为了增加评分的可信度,各评分网站应该公开评分机制,让用户明白最终评分是如何形成的,并采取措施有效杜绝水军刷分。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评分与最终票房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高评分不一定能带来高票房,而高票房的电影也不一定拥有高评分。即使一部电影在上映前获得高评分并带来不错的首映票房,但如果自身质量不过硬,评分的反噬作用也足以让影片颜面扫地。评分高低并不是一部电影成败的关键因素。
无论是电影院排片还是观众选择电影,参考购票平台和评分网站的评价是正常的,但过度依赖某一平台的评分并不明智。在了解不同平台评分机制和主要人群的基础上,结合身边已经观看过的亲人朋友的意见,根据自身的爱好和需求进行排片和电影的选择,才能让评分发挥出应有的参考作用。
那么,作为观众的你,在观影前会参考电影评分吗?你认为哪个平台的评分最靠谱?是豆瓣的文艺气息,还是猫眼的广大用户群体?不妨留下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你的观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