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艺志愿服务(高质量志愿服务队)
文艺志愿者协会的力量:订单式服务推动双向奔赴
来源【中国文联-中国文艺网】
在文艺的海洋里,志愿者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近期,黑龙江省文联和省民协在文艺志愿服务工作时,创新性地推出了“六单”志愿服务模式,这一模式持续火爆,深受各方好评。
随着新学期的结束,倪秀梅和她的志愿者同伴们依依不舍。从接到黑龙江省民协的“派单”,到为哈尔滨市各中小学师生开展培训,她们以“订单式”的方式,让大家亲身体验民间文艺的魅力。这背后,是“六单”志愿服务模式的生动实践。所谓的“六单”,即是由民协建单、群众点单、民协派单、艺术家接单、民协跟单、受众评单六个环节组成的志愿服务流程。这一模式以需求为导向,实现了文艺志愿服务的精准对接。
临近两节,全国各地文联及文化单位、文艺团体的文艺活动如火如荼。“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正在火热开展。黑龙江省文联和省民协共同的“六单”志愿服务模式,为这一活动的推进注入了新的活力。自今年6月实施以来,短短几个月,已完成37次“订单式”文艺志愿服务,参与志愿者达21位。
端午节前夕的一个邮件,展示了“六单”志愿服务的魅力。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都市女性广播发出了一份点单需求表,邀请郭崇林先生分享端午民俗知识。从群众的需求出发,黑龙江省民协迅速响应,成功实现了“点啥上啥”的服务模式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提高了文艺志愿者的服务水平。郭崇林作为第一位被“点单”的文艺志愿者,对此深有感触:“六单模式的精髓在于高精准度和高切合度。”他的圆满完成这次任务也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
中国文联在今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志愿服务的意见》中强调,文艺志愿服务要坚持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文化乐民的根本宗旨。黑龙江省民协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不断文艺志愿服务的实施方式。“六单”志愿服务模式的推出,正是他们思考与实践的成果。从“端啥吃啥”到“点啥上啥”,这不仅是一次服务方式的转变,更是一次服务理念的升级。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实现了服务的精准化,让群众真正成为了文艺志愿服务的受益者。
在文艺的大舞台上,志愿者们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文化的热爱与传承。黑龙江省文联和省民协的创新实践,为文艺志愿服务开辟了新的路径。期待更多这样的创新之举,让文艺的芬芳更加深入人心。高质量文艺志愿服务队伍的成长之路:“精准滴灌”满足个性需求
在传统的文艺志愿服务模式中,通常由各文艺家协会与相关单位先行确定时间地点及活动方案,之后再与文艺志愿者沟通。这样的流程往往导致供需信息不对等,不能充分发挥文艺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可能导致文艺家错过志愿服务的机会。一种新型的“六单”志愿服务模式正在被广泛应用,以满足广大受众的个性需求,同时使更多有意愿的文艺家能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黑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马新深入阐述了“六单”志愿服务模式的优势。通过建单、报单、定单、派单、跟单和评单等流程,供需双方可以直接对接,实现“精准滴灌”,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这一模式不仅扩大了志愿服务的覆盖面,而且因其高效、精准的特点而广受欢迎。
深入参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倪秀梅老师对“六单”志愿服务的优势深有体会。她发现,通过这一模式,能够针对受众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特别是那些对剪纸等传统手艺特别感兴趣的小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更加激发了她的教学热情。
黑龙江省民协广泛招募专业水准高、志愿服务意愿强的民间文艺家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为文艺志愿服务工作“建单”。像倪秀梅和郭崇林这样的文艺志愿者,在黑龙江省民协提供的“菜单”中比比皆是。他们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之中,为“点单”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种新型模式不仅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符合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从实践来看,“六单”志愿服务模式的成效也非常显著。省文联党组决定在黑龙江省各文艺家协会推广这一模式。接下来,黑龙江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将组织实施此项工作,通过制定印发《黑龙江省文联“六单”文艺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实现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创建省文联“六单”志愿服务平台,实现服务的标准化、系统化。通过协调各协会、各基层文联共同参与开展,进一步实现服务的专业化、整体化。
这一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标志着我国文艺志愿服务正朝着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质量文艺志愿服务队伍在“精准滴灌”中成长,满足广大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推动文艺事业持续繁荣和发展。来自【中国文联-中国文艺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