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无人超越(为什么后人书法无法超越晋唐)
关于“5乘10方管1.5厚的一根多重”,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物理问题,却或许也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在这个问题之余,我们不妨跨越一步,一下超越物质之外的价值。正如吴汝纶这位晚清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故事所揭示的那样,文学的价值往往超越了其本身所承载的物质重量。
吴汝纶,字挚甫,是一位在清朝文坛上激荡两百年桐城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进士,也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幕府的重臣,被誉为海内大师和古文宗匠。他的学问不仅限于训诂和文辞,更涵盖了古今中外。他的书法作品被安徽博物院收藏,每一幅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文化的价值。
其中一幅带有“海门”上款的书法作品,让我深感震撼。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吴汝纶的书法才华,更以铁一般的事实揭示了吴汝纶与朱道海(海门)之间的深厚交谊。这种交谊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交流,更是心灵深处的契合和共鸣。这种文学之外的情感纽带,超越了物质,成为他们之间的桥梁。
另一幅作品则与朱光潜有着雪泥鸿爪的关系。朱光潜作为现代美学大师,其祖父朱道海与吴汝纶的交往也充满了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吴汝纶的作品中不仅体现了桐城派一贯的“经世致用”的思想,还反映了他对那些纸上谈兵、难堪实务的“文学之士”的批评。这种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吴汝纶的文学作品具有了超越物质的价值。
除此之外,吴汝纶的书法作品还涉及到另一位桐城派重要人物方守敦(君)。方守敦中年致力于诗学和书法,其书法作品市面上流传甚少。他的书法风格“鸷骜苍硬,体兼分隶”,让我们领略了桐城派书家的风采。这些书法作品不仅仅是纸墨上的痕迹,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吴汝纶的条屏诗也体现了他的深刻思考和面对现实的感慨。他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吸收西学营养,这种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变迁和挑战。他的诗作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述,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和传承。这种超越物质的文化价值,是物质本身无法衡量的。
文学和艺术的价值往往超越了其本身所承载的物质重量。正如吴汝纶的书法作品所展示的那样,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它们所承载的价值和意义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和衡量的。对于我们来说,欣赏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文化的传承。古今书法之道:晋唐遗产与现代挑战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名字如璀璨星辰,永恒地照耀在文化的天空上。这其中,包括了那些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以及我们熟知的晚清名臣、著名学人和教育家吴汝纶。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成就,以及他们的书法艺术,都成为了后世学习和研究的典范。
说到阿倍仲麻吕,他不仅是一位日本贵族子弟,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倾慕中国文明,长留大唐,并传播大量中国典籍和文化到日本。他的故事,就如同一段跨越国界的友谊桥梁,连接着中日两国古老的文化传统。
再来看吴汝纶,他虽以名臣、学人和教育家的身份著称,但他的书法艺术同样令人赞叹。他的书法作品,既展现出文人书法的风致,又透露出其睿识和胸怀。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这样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书写的技艺,更是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流露。
当我们谈论书法时,不仅仅是在谈论一种书写技艺。书法,作为文字书写的高级形态,更是传达作者思想认识与情感态度的工具和渠道。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到颜真卿的《祭侄稿》,从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到黄庭坚的《花气诗帖》,这些佳作既是书法的典范,也是文学的经典。它们所描绘的情景和情感,能够穿越历史的长河,打动历代读者的心灵。
现今的书法更多的是被看作一种书写技艺。各类书展和书家所写的书法,多半抄写传统诗文或古人隽语。与此相比,古人的书法作品,如吴汝纶的作品,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们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的。这些作品不仅是书法家个人的艺术表达,更是他们对人生世态的独到体悟和认识。这种超越书法之外的多重价值,使得古人的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难以被现代人所超越。
这并不意味着现代书法无法拥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都为书法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土壤。现代书法家在继承传统的也需要融入现代元素,创新表达方式,赋予书法艺术新的生命力。
书法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在这个意义上,古人的书法具有超越书法本身的多重价值,难以被现代人所超越。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努力,新的表达方式,赋予书法艺术新的活力。正如阿倍仲麻吕和吴汝纶一样,我们也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作者钱念孙,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